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畅 《教师》2020,(3):56-56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设疑的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让其自觉自主地进入探究式学习状态,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小学部编版教材《传统节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阐述怎样用"以疑导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的改革应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而培养自学能力,则必须重视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因为就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知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让学生发问,学生却不知疑,无疑可质;或者是所提的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既无份量又费时间;或者远离课文中心,甚至所提  相似文献   

3.
沈玉芳 《小学生》2013,(10):121-121
课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字与词的用法,能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思想、能掌握语文素材的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然而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诵读课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读课文根本不认真,他们不理解诵读课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他们读课文,他们就含含糊糊地读一遍,连念错了字也不知道;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课文,他们觉得看文字比诵读课文来来得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诵读课文?所以他们把教师布置的诵读课文的要求当作任务,教师要求读几遍就读几遍,应付完任务就不再读;有些  相似文献   

4.
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课文,与其过多地讲授,不如变换花样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比如利用晨会或课前时间,请学生上讲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朗读结束,再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大意和诵读的感受;有条件的,让学生在家里朗读、录音,上课时教师抽签播放学生的朗读录音;还可以进行年级朗读比赛等等。在这样明白如话的诗词面前,教师任何自谓“精妙”的讲解不仅是拙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实践性。教师要树立语文的实践意识,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实践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凸显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多运用一些有利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师点拨等。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过程性。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由少变多、能力由弱到强、运用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语文教学要保证学生有一个充分学习的过程。学生读课文,一遍不理解可以让他读两遍三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语感和理解力。学生讨论、质疑,也要给…  相似文献   

6.
<正>诵读法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指的是我们学习时应该在反复诵读中自觉地思考,深入地思考。文言文语言非常精练,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抒情表意性,如果不反复读,就不能够真正透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味,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地大量地有效地诵读。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有效呢?首先,注重教师的引领范读,在教师引领下扫除字词障碍,读准读顺,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帮助学生在悦听中体会文言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有些学生看书抓不住重点,有些学生看过一两遍就觉得自己都看懂了,再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但是,教师一问“为什么?”他们就常常回答不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往往就是课文的主要论点。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朱红彪老师《门槛》的教学与唐江澎老师《生命的意义》的教学在课型模式与教学结构上比较相近,大致上是:以诵读为教学的起始,将学生引入课文→由诵读而引起评读,在评读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再读再评,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将这种深化了的理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这两节课,课型比较新颖,教学内容开放,学生活动充分,研讨气氛活跃,师生对话平等,有着较为突出的亮点。这两节课突出的亮点是:教师深化教学过程的技巧。在《门槛》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三个关键深化了教学的过程。第一,刚开始评读,教师就敏捷地抓住…  相似文献   

10.
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四种怪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笔者在调研中,尤其在观摩一些多媒体教学公开课时,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怪现象,在此提出,以待方家指正。一、教师不范读了以前没推广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课文一般都是由教师先作范读,然后再指导学生诵读,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文学气氛非常浓郁。也有老师用录音机事先录好范读磁带,到上课时放给学生听,但只是偶一为之,并不经常。但近两年来笔者却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应该范读课文了,教师一躬身,轻点鼠标,从网上下载的名家就开始给学生“范读”起来……笔者并不反对播放名家的诵读录音,他们读得确实很好,在音…  相似文献   

11.
“解疑、点拨、复述”就是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解决疑问,而后合上课本,在教师或同学的提示下对所学课文进行复述。点拨是在学生复述遇到闲难的时候,给予点拨,以便使学生能接着复述。点拨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点拨词语、句子、主要内容时,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已在进行之中。许多新的语文教学方法便备受欢迎。如探究法、讨论法等等。但作为传统的诵读法却往往被忽视,笔者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与其让学生读。不如给学生多分析一点。总怕分析不到位,学生没掌握。其实总观一下初中课本中的课文,有很多是学生能基本看懂的。对于这样一些课文,如果学生读一两遍就能明白的,老师却要“精耕细作”,生动的语文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于损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三类课文的安排体现了从理解到运用,教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机的整体。讲读课文作为这个过程的起点,其教学任务虽然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也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任务,因此,讲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变教师的“传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求。怎样指导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呢?我认为:根本在于指导途径,关键在于教给方法,核心在于启发思维。要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达到“自能读书”的  相似文献   

14.
“顺疑点拨”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产生强烈释疑动机时,教师因势利导,顺着学生所迫切要求释疑的思路,引导学生释疑解难,使他们读懂课文,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智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再去指导其学习实践。  相似文献   

15.
韩静 《考试周刊》2012,(52):42-42
语文教学应该是给人以美感与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感受美、诵读课文体验美、体会形象理解美、品味语言鉴赏美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多接触课文,丰富感性认识过去我们教一课书,第一课时总要先朗读一两遍,然后教生字,接着就进行讲读课文。这样做,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往往对课文很不熟悉,影响教学进程。这次教学,我们用毛主席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历来讲究诵读。读,可以理解文句的含义,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作品的感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受教学任务和时间限制的课堂,书读百遍较难做到,所以,教师精心指导好学生课堂诵读尤为重要。第一步,教师范读。初中阶段教学的文言文一般篇幅短小,教师的范读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在备课中,对课文理解透熟、精到,融入了自己具体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师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的朗读,会把学生迅速带入文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使学生对课文有具体的感知,酝酿了情绪,有利…  相似文献   

18.
上课伊始,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重点字词,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之后,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解决重点字词问题。师:刚才,同学们已读了两遍课文,有关重点字词问题已经解决,我想大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再把课文默读...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20.
魏娉华 《甘肃教育》2001,(11):21-21
一、“四导式”的基本内容1.导疑。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将文中不明白需要教师指导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到解决。导疑是学生自觉学习与探求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具体学情的初步反映,也是教师组织导读的重要依据。2.导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初步感知课文。其作用是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奠定基础。3.导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质疑情况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通过双方信息的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