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久辉 《学子》2013,(10):97
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一位学生针对教材对商鞅的介绍"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提问":中国古代,宗法制盛行,姓名中的姓往往是归宗认祖的重要标识,为什么商鞅的名字鞅没有改,而姓却改了呢?而且出现多个姓呢?"其实商鞅姓名中的商,公孙,卫是商鞅的氏,并不是商鞅的姓"姬"。说明学生对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3.
孙佳 《考试周刊》2009,(12):236-237
商鞅变法对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而商鞅在这次变法中的个人作用保证了变法的成功。本文试对商鞅在变法中的个人作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5.
商鞅,生于战国中期,是卫国国君后裔。曾在卫国做过小官,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史记》说商鞅“少好刑名之学”。看来,商鞅从事的师说还是比较驳杂的,但是,他反复宣传的是他的法治主张,秦孝公听商鞅的一番鼓吹之后,说:“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发言便坚定地相信法家思想,这说明商鞅的宣传思想具有针  相似文献   

6.
图说改革史     
请思考: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2)图3是秦国廷议变法与商鞅舌战图,简述其历史影响。 (3)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但商鞅却遭到了车裂以殉的下场,分析其原因。概述“商鞅已死,秦法未亡”的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你能得出什么以沃?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早上,天气晴好,秦孝公的心情也大好。他吩咐身边宠巨景监将商鞅请进殿来,要与商鞅纵论天下治国经纶,按照君臣礼仪,秦孝公在殿上端坐,商鞅和景监自然跪于秦孝公前。  相似文献   

8.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崔银锁 《高中生》2009,(5):28-29
1,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商鞅》中吟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如此述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0.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秦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历来史家所重视.然而商鞅变法对秦国礼制发展的影响,史学界一直恪守商鞅变法摒弃秦礼的观点.本文试从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秦朝礼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商鞅以"信"而使民,为"信"而行法,终使秦国有大治。从诚信的视角出发,关注商鞅变法中以法制建立起的诚信体系及其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可对商鞅变法的重新认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话剧《商鞅》的欣赏和文本阅读,在阅读《史记·商君列传》后,深深被商鞅的悲剧命运所打动。因此,从话剧本身和文本入手,提出自己对商鞅价值和悲剧命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商鞅刚出道的时候,在魏相公叔痤手下打杂。公叔痤了解商鞅的才干,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却一直没逮着机会。后来公叔痤病得快死了,趁魏惠王来探病的机会,赶紧推荐商鞅接替自己的职位。商鞅那时还是个毛头小伙,也没多少名气,所以魏惠王显得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商鞅的农本思想服务于以“农—富—强—王”为轴心的政治功利构想。商鞅认为,农业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农民是兵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农在王天下构想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使这个构想变为现实,商鞅制订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商鞅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农业决定论是时代的产物,又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发展上看,商轶变注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商鞅被“五马分尸”不过是其个体生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一天,先秦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将商鞅(卫鞅)引荐给秦孝公,于是,秦孝公就在朝殿上与商鞅纵论天下治国经纶,景监作陪。当时秦孝公端坐,商鞅和景监长坐(即把膝盖跪于地,双足垫于臀下),自晨昏畅谈至日暮,商鞅说到激扬处忘形于礼,起身立于殿中侃侃而谈,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相似文献   

19.
想起商鞅     
公元前338年,在陕西华县,一位壮年汉子被残忍地五马分尸,施以车裂之刑。那个汉子叫商鞅。100多年之后,天下大旱,中原各国纷纷出现流民队伍,可位处关中的秦国努力抓生产,促收成,保持了秦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秦国在天灾时的稳定得益于始自1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商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为强邻所欺辱,已经衰落,有雄心大志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秦孝公是个理想的领导者,他想让秦国从内忧外患中走出,建立春秋霸业。商鞅到了秦国得其明主,秦孝公如鱼得水。商鞅清楚,变法的成败不在知法、立法,而在执法。因此立木为信,有了“南门徙木”的试验。商鞅…  相似文献   

20.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变法,根据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的"二重证据"法研究,商鞅变法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鲜明的社会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此次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军功爵制",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但是商鞅并没有刻意打击旧贵族;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