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但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 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 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 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应勇智 《新闻传播》2009,(11):46-46
电视新闻既要靠新闻的时效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又必须以新闻的深度报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处理好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新”与“深”问题.探讨了抓准利于深度报道的题材、处理好组合文体报道的“新”与“深”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处理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新闻 今天的讲座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些新闻话题。“新闻”是大家都熟知的东西了,但在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给的“定义”(定义是为不定之义也):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事实的信息传播。这个定义和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有些接近,又有一些区别。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新”要“实”。在这方面,我们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业余通讯员做得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同志为了求“新”求“快”,仍然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假报道。为了求快,预先报道。常常是“事未做而文先行”,把计划中的事说成是正在办的事,把发展中的事说成现实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产新闻”(实质上是假报道)。去年十一月。我们收到一篇稿子,稿子开头写道:“昨日,在某地一幢  相似文献   

7.
怎样改进会议报道,我的一孔之见是:一是少写会议程序性的东西,多从新闻特点上去考虑;深入会议捕捉新闻,跳出会议采写报道。二是尊重会议主持者的意见,又不受其左右或约束;要面向读者,寻找接近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兴趣,把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真新闻”挖掘出来,把读者欲知而又不知的新精神、新事物、新经验直接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深度报道?各家立论不一。正因为如此,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研究。刘玉普、戴玉亮《到底什么是深度报道?》一文(载本刊1995年第2期),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但文中认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即:只有新才有深,新=深”,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拙文求教于刘、戴两位及新闻界同仁。新,是一切新闻体裁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的“新”,不仅要求时间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有新意。天地宇宙间许多事情都在重复发生,但不能重复报道。新意从何而来呢?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把事物独县个性的东西,把新情况、新问题、新办  相似文献   

9.
新闻怎样求新呢?实践使我感到,必须努力做到“四个把握好”。一要把握好“新意”新闻的新,不光是时间要新、报道要快,而且内容必须新,必须有新意。居高声自远,涉深鱼方多。记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又要常到基层了解民心,体察民意,掌握有意义的新鲜事儿。这样,才能从事实的最新变动中抓住有影响的新闻,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10.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的本质特点,用《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的话说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对事物作动态的透视,全方位的扫描。”它跨越较大的时空,借助思辨的力量。因此,处理好深与新、深与短、深与活、客观性与理性等关系,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可信性、可读性,是深度报道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1、深与新的关系。深度报道是一种跨时空、综合性、多笔法兼容的新闻,它的新闻味、时效性比较差,因而新与深很容易产生矛盾。二者如何统一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这样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通过抓问题来解决。因为任何事物从产生到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5.
档案是发生并已形成的旧事物,相对于档案的“旧”,新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新”,一新一旧,貌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实则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新闻,美国人约斯特将其定义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不是局限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应将视野拓展开去,以事和史为题材,  相似文献   

16.
我搞专职通讯报道已经10年了。10年风风雨雨但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考虑其中原因,其一是我喜爱这一工作;其二是我觉得,我是新城区人民把我哺育培养大的,我只能用手中的笔来报答他们。 写报道,有人错以为是“瞎吹”。其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胡吹冒撂的东西是既无生命力又让人瞧不起的,写新闻我从不稿“合理想象”。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一个好的企业由于我们的报道,会迅速提高它的知名度,因而增强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获得迅速发展。拿我区的翠宝首饰公司来说,1987年才成立时,才有10几个人、几十万元产值,开业那天我去了并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7.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拿到一份报纸,阅读其摄影报道时,会怎样做?无疑,要仔细琢磨图片,还得浏览文字说明,就像进商场购物,既看包装又要留意价格一般。于是,我们便意识到文字写作成为新闻摄影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一个“画意达万言”的新闻图片,也不可能在版面上“孤立无援”。 一、好图片、精文字——新闻摄影报道特有属性 什么是新闻图片?我同意这样的概念:它是一种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闻形式,是新  相似文献   

20.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