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每逢朝代更替,便有了遗民。鉴于以往遗民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做出如下界说:首先,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身历两朝乃至两朝以上的士人,且在新朝不应科举,不出仕;其次,内心深处必须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最早的遗民当为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较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和文人群体而出现,则是在宋金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遗民尽管明显地体现出隐士的人格特征,但又绝不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以致于越到后来政治倾向越鲜明。遗民不仅以其高尚的志节彪炳史册,更以拯救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从事文化创造。其创作中最具特色亦最有成就者当推诗歌,尤其是清初遗民诗,不仅是清诗的创作高峰,而且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辛亥以后,所谓的清朝"遗老",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士人遗民现象,在民国政坛、学界一度仍极活跃。王国维无疑是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位著名学者。士人遗民秉承其儒家名教思想的信仰,通过一系列身份标志确认其遗民身份,并以"守国"与"守天下"的传统观念相互砥砺,在立身行事、诗文创作及学术研究中,顽强地昭示其特立独行的品格和文化诉求。深受近代西学影响的王国维,在其走向遗民的思想进程中,遗民心态对他的古史研究与文化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证式的治学方法与回归儒家传统的文化理想之间的紧张,始终浸润于王国维的古史研究之中,这也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八大山人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位特殊的艺术巨匠,诗词、书画皆通,但都晦涩难懂,却又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作为明亡入清的遗民画家,从八大山人的画和题画诗中,可见其复杂的遗民思想。对八大山人的画作和题画诗中的遗民思想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本人,从而反观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人的精神活动,进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八大山人及其诗词、书画。  相似文献   

4.
徐枋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遗民学者和诗人。徐枋一生,与昆山一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昆山,有徐枋的先执良师,有他的同心挚友,也有他的精神俦侣,与他们的交往连接,恰恰构成了一个影响乃至引领其成长、发展的精神坐标。昆山是成就徐枋学问功深和坚贞品性的重要渊绪。  相似文献   

5.
唐遗民文人的界定不能从普泛化的遗民概念出发,而应该以是否对朱温及其梁朝有一种否定或拒绝的态度和是否具有遗民意识为标准。从唐遗民的特征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南方化的地域性,同时,隐逸之心和黍离之悲也就构成其群体心理。而相对宋明遗民的家族化,唐遗民也缺乏一定的传承性。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存在,唐遗民文人的社会影响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客观文献的匮乏和研究关注的不足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与社会动乱而衣冠荡析、内部毁灭的亡国途径和忠义淡薄的末代士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这一独特化景观的形成,以晚明以来禅宗的风靡、禅悦之风的兴盛为铺垫,以明清易代的社会大变革为契机。在这批遗民僧中,归庄是一个典型,“亦僧亦儒”的生活对诗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尽管“虽作头陀不解禅”但这极不情愿的皈依,不仅给佛国世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儒学获得了渗入佛学的最佳心理氛围与心理基础,使中国佛教思想化史上长达千余年的儒释融合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而且使佛教与人士大夫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以遗民自居,且积极地反清复明,拒不入仕。他的思想行为为当时和后代所敬重。但被以往学者所不重视的是,他在交游过程中不仅和同他志同道合的遗民而且和贰臣都有交往。可见,亭林的交游思想是复杂且开放的,由与不同的人的交游组成的思想研究才是完整的亭林的交游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岱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其生活在易代之际,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明遗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文中从张岱与陶渊明、张岱与郑思肖、张岱与古今英雄、张岱与西湖四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艰难辛酸的生活和哀痛、屈辱、复杂的心曲。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11.
林古度年表     
林古度交游甚广,与明末清初诗人多有倡酬。遗诗近万首,清康熙间王士祯选刻《林茂之诗选》,仅存一百多题二百多首。《年表》据《林茂之文集》、《林茂之诗选》及笔者多年搜集的林古度佚诗、佚文和古度诸友著作,逐年排比其事迹。详考详拙撰《林古度年谱》(未刊稿)。  相似文献   

12.
北朝诗歌有自己的源流和生成系统。北朝诗人在传统诗观的导引下,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已确立了自己地域的诗歌创作观念和文学思想,对南北不同地域诗歌风气之差异具有明确的认识。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客观地认知南诗,对南诗在技术上的优势比较认同,而对南诗绮丽、细腻的风格并不认同。这样,他们虽学南诗,但仍保留了自己固有的发展道路和品格。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集团的勃发.他们彼此之间唱和往来的创作交流,是赠答诗之所以产生的原动力,文人集团举行的文学集会活动的频繁开展为赠答诗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而且,文学集团对赠答诗的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都有同气相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7.
梁陈人在创作宫体诗的同时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本认为其动因不仅是南朝乐府拟作之盛行,更由于梁陈间诗人对新的审美对象和抒情载体的寻找,对新的审美理想之追求,对学悲怨情感之依归与抒发,也是对两汉大一统局面向往之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18.
魏晋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文学特征与之前之后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世论者或着眼于传统诗教,或着眼于艺术形式,褒贬不一、论说纷纭。从其与前后文学的比较看,其总体特征在崇文、重情、求美、尚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20.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诗创作十分繁荣,专题民俗诗大量涌现。专题民俗诗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了宋诗题材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深度,并强调表现手法与民俗主题的契合度,其典型的表现手法有情境特写、全景鸟瞰、流程展示以及群像展览等,皆是对宋诗表现手法的丰富与拓展,增强了诗歌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度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