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意义] 在人文计算兴起这一背景下,针对先秦诸子典籍进行自动分类的探究,以更加深入和精准地从古代典籍中挖掘出相应的知识。[方法/过程] 基于《论语》《老子》《管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孟子》《荀子》和《墨子》9种先秦诸子典籍构成的训练和测试语料,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提取TF-IDF、信息增益、卡方统计和互信息为特征,完成针对先秦诸子典籍的自动分类实验。[结果/结论] 基于先秦诸子典籍得到的自动分类模型调和平均值能达到99.21%,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如瑛教授的新著《诸子笺校商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商补》),灵活地运用了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知识,参之以语法、修辞逻辑之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十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说服传播活动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缩影。在这一时期,先秦诸子游历各国,试图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君主或权臣接受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频繁的说服传播实践与大量典籍的诞生使中国说服传播理论在先秦时期萌芽并得以发展。其中,道家学派的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独特的政治哲学,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几千年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主客体认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等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可以说,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服传播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见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老子》,审视并总结老子的说服传播思想,把握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以期对构建系统化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服传播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王弼本《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发挥的作用不小,但帛书《老子》出土,人们发现王本《老子》讹误不少;后来楚简《老子》出土,人们又发现传抄至秦汉时的帛书《老子》,也已经有不少讹误了。可以想见,手抄次数愈多,讹误失实就愈多,再加上出于政治、宗教的需要,《老子》还会被有意地篡改。正因为如此,李学勤先生早就呼吁:"由于简、帛的大量出土,我国古代学术史  相似文献   

5.
一、选题的理由所谓"帛老",是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为什么专门研究帛老之犯罪学说?理由是:帛书《老子》与传本《老子》在句意上颇有出入,据统计,有歧异的句子超过一百。另外,帛本中有的句子传本中无,传本中有的句子帛本中无,此种情况亦不在少数。例如:今本有"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学者们往往认为此语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但帛本没有"无不为"三字,可知老子只讲"无为",不讲"无不为",由此可以纠正老子思想研究中的误说。"无为"思想是老子犯罪学说的核心,"无为"的前提是无欲,无欲指无贪欲,无贪欲  相似文献   

6.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7.
袁智亮 《兰台世界》2012,(25):86-87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其不但具有深厚的哲学造诣,而且具有独到的养生观念。一、老子的养生观渊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个人实践生活的感悟体验。老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奴隶主家庭,李门祖上曾因直谏犯上而遭到迫害株连,家道中落而  相似文献   

8.
帛书《老子》的篇次与今本正相反,似乎把《道德经》变为《德道经》了。过去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帛书《老子》的篇次才是"原始道家古本的原型。"①蒋一种看法正相反。它认为帛书的篇次可能是竹书排放与抄写之误。②或者说,"先德后道,殆写经者偶然之例"。③第三种认为战国时期既有德上道下之传本,亦有道上德下之传本。④粗看孰上孰下无关紧要,小事一桩。其实述对于《老子》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老子说教的出发点、中心思想与归结。或者说,欲弄清老子思想及《老子》之主题,恢复掩盖已久的老子的许多思想,这是个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鲍鹏山 《图书馆杂志》2012,(8):97-104,112
第一讲老于:永远的东方智慧(一)(续上期)谁是老子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著有一篇老子的传记,叫《老子韩非列传》。但是在这篇很长的传记里面,他的重点在韩非,老子的那一段非常短,为什么非常短呢?因为实在是没什么话讲。他讲到老子生平籍贯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0.
张丽鹏 《兰台世界》2012,(25):80-81
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他著的《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处于主干地位。他的思想学说,对我国哲学的发展曾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长期在东周都城生活,和洛邑(今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老子生平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称老聃。诞生于公元前571年,即道元元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里称:  相似文献   

11.
第二讲老子:永远的东方智慧(二)圣人不朽,时变是守。(续上期)老子还讲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水是中国古代很多哲人都乐于赞美的。老子特别喜欢水,庄子也特别喜欢水,孔子也非常喜欢水。水确实具有很多美德。水怎么有美德?这是比附的说法。"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它对万物都是有利的,它滋养万物,但  相似文献   

12.
《史记》所载老子世系是论争孔子和老子年代先后的重要依据。由于论争双方学者容易采取立场先行原则,致使对《史记》中老子世系的解释各执一词。出土的唐代段会墓志有一段记录老子之子李宗的事迹,反映了汉唐之间认识老子世系的视角。通过段会墓志所载老子世系的梳证可以与民国学者观点相印证,说明司马迁"信者传信,疑者传疑"原则下记载的老子世系具备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崔卫峰 《兰台世界》2016,(8):152-154
陈鼓应则在其近年来先后出版的两版《老子今注今释》([1]145[2]145)中均将此处之"伪"解释为"虚伪";而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1]145[2]145)中均将此处之"伪"解释为"虚伪";而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3]249)中认为王弼本《老子》十八章第二节"智慧出,有大伪"一节中的"伪"应为"人为"之意。笔者认为,把此处之"伪"理解为"人为"更能合乎逻辑地解释《道德经》第十八章。  相似文献   

14.
一《墨子》书,西汉成帝年间,刘向曾予整理;而任宏领校兵书,亦曾涉乎《墨子》。故刘歆作成《七略》,将前者著录在《诸子略》,后者著录在《兵书略》。班固承《七略》而为《艺文志》,在《兵书略》"兵技巧"类谓"省《墨子》重",而在《诸子略》"墨家"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①。东汉时,《墨子》篇数有变化。高诱注《吕氏春秋·当染》云"墨子名翟,鲁人,作书七十二篇",却又于《吕氏春秋·慎大览》注  相似文献   

15.
"老子曰"在今本《文子》中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除少数出现在问答部分外,一般都冠于一章之首。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章太炎说:"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张成秋说:"其文皆称‘老子曰’,然不尽老子言也。"由"老子曰"的可疑,推论《文子》为伪书。对于这些指责,认为《文子》是先秦古籍的学者们在论述中  相似文献   

16.
谁是剽窃者?     
近来研读老子,沉迷于卷帙之中。在读到《无为自化——重读老子》(杨鸿儒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杨著”)一书时,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竟然发现该书与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陈著”)一书有许多的“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1996年5月出版了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下简称《校注》)。用张岱年先生的话说:"此书考校之之细,勘察之精,俱超过近年同类著作,对许多疑难问题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可谓帛书老子研究的最新成就"(序)。它利于纠正今本《老子》的错谬。不过该书偏重文字校注,而无篇名、篇次、分章、章次之考订校注,在文字考订上也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仅就下述六方面略陈意见,就教高先生及同好。首先,沿袭旧的,名不符实之篇名  相似文献   

18.
拙文《恢复〈老子〉古本面貌》(《文献》92年3期)曾谈到帛书与今本老子文字上的差异,但只是略举了五、六个例子,语焉不详,远未展开。因为文字差异而掩盖老子重要论断的,实有必要详加研究。除了已有专文论及的外,这里还须另择其主要者,再呈刍荛之见,求教师友。一、"企者不立"与"吹者不立" 今本二十四章开头两句,各本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在前论帛书老子时,我们认为这是后人的文饰,胜过帛书。后来发觉不对,因为帛书都只有一句:"炊者不立"。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任继愈先生九十华诞,同时也是作者译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五十周年。五十年间,任先生先后曾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分别是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新译》、  相似文献   

20.
这里是想考察一下,主题出版是否只是我们中国才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专利?它有没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恒久性.粗略地或者说大致地思考了一下,很可能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 我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尚书》《春秋》《诗经》《礼记》《易经》)、"六典"(《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涅粲经》《华严经》《坛经》),其实就是经过大浪淘沙、千修百改、数千年、数百年检验的主题出版物.其中的宋明理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