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存在的基础,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其人性论思想存在多种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儒家传统礼治思想,另一方面,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理论,主张援法入礼,礼法并用,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使荀子的礼法教化思想在儒家治国理想由礼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中。以荀子教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时代为背景,重在说明荀子"隆礼重法"的教化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定位。深入发掘荀子礼法教化思想中的价值内涵,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伦理思想以“性恶论”为基础,从“性恶论”出发,引出以“礼”为主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论证其道德规范实现之可能,他进一步提出了修身论和认识论,最后把整个伦理规范体系落实到政治领域,形成儒家特色的伦理——政治思想。而其“性恶论”又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的。可见他的性恶论既以社会为起点又以社会为终点,体现了极强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不适合推及其他各篇。  相似文献   

10.
冯兵 《中国德育》2007,2(10):22-26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苟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全代表荀子对人性的全部看法。主体性是通过“心”来发挥作用的,同时荀子又十分重视对三代文明的积累的吸收。通过人的主体性向礼的靠拢,实现了对本能性的超越,产生了社会性的人。而“伪”是人的自身要求,是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本能性的扬弃和超越而达到的。因此,苟子人性论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性下一个形而上的定义,而是在揭示一个“化性起伪”的内在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的荀学研究承接清儒,有比较强的包容性与客观性。他以荀学为儒学重要的一支,没有把它作为异端,并且注意到荀子与孔孟的一致性,但牟宗三和徐复观对荀学的评价却比较低。唐君毅对荀子的人性论有独特的看法:性恶论不是性本恶论;天生之性本来不恶,只是在理想之善的反照下不够善而显得恶。这种看法应该不是《性恶》的看法。历来对荀子人性论的种种说法都立足于《性恶》,但是,它事实上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持"性朴论",而不持"性恶论"。  相似文献   

14.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孟子和荀子入手 ,纵向上对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进行梳理和浅析 ,横向上与古希腊哲学进行一定对比。孔子提出“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 ,在后世孟子与荀子的发挥中 ,分别得到了强调 ,得出了重仁重反省内求的性善论和重礼重文理隆盛的性恶论。但二者结论却未脱离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学模式 ,其宗旨都是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改造世界 ,治理天下。从更高的角度看 ,东西哲学某种程度的契合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回响性质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6.
刘涛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4):141-144
关于荀子在宋代的地位,学界往往聚焦于理学家对其的贬斥,而却疏漏了宋初诸儒对苟子地位的肯定。本文揭示宋初诸儒对待荀子的肯定态度,其中包括三种说法:孙复、石介、孔道辅、韩琦等提出“五贤人”说,将荀子与孟子、扬雄、王通、韩愈并列为传道人物;曾巩、苏洵、陈襄等提出“四君子”说,将荀子与孟子、扬雄、韩愈并列为传道人物;欧阳修、郑獬等将荀子与孟子并称合论,亦肯定荀子的儒学地位。宋初诸儒对荀子地位的肯定深刻影响了包括陈傅良在内的后继儒生,这与宋代程朱理学一系人物发起的排苟风潮相殊异。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的“礼”、“法”思想的阐释,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至今不泯的对于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20.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