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受诏修撰的<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北齐书>记载了东魏、北齐两朝四十四年的兴亡史.虽然李百药的原稿今天仅存十七篇,但从这些记载中仍能窥见李百药民族观之一斑.李百药的民族观从编纂观、融合观、正统观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总体上看,他的民族观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意义,但又未能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在正统观上表现出唯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李百药是唐初名臣,以才学和操行闻名于世。当过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撰写了《封建论》、《赞道赋》等重要文章,编撰了《北齐书》,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进程中,魏徵秉持"良臣择主而事"和"事天下不事一人"的政治理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是唐初能够形成新的文化高度的时代条件。唐朝建立后,魏徵成为帝王的施政之"镜",其谏言集中反映了贞观君臣的政治观、权力观,为一代政治新风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是唐初修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高扬鉴戒史学的旗帜,修史工作对唐初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吴景贤先生一生从事历史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重庆西南军区师范学校、成都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任史学教授,撰写了大量历史教育类论著。文章结合吴景贤先生的生平事迹,从历史教育的目的观、教材观、教学观三个方面对吴景贤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其历史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总结了吴景贤先生对构建历史教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贡献。吴景贤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历史教育思想对当下历史教育的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其次,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介绍了梁启超关于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包括史学意义及其范围、史之改造、史料观、史料论述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船山学的研究,在海外及台港澳地区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新时期,要以王船山研究为契机,促进海外及台港澳地区对王船山思想的研究,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成分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认同;在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认同;在政治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的认同;在诗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观群怨"审美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他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历史观来源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其史学思想包括:历史发展矛盾论,历史发展动力论,历史发展整体论,历史研究目的论,历史研究方法论五大方面。他的史学思想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史观、史识、史学研究方法推动历史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和不适当的政治运动,对建国后史学研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令孤德棻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其一生著述等身,尤其在史书修撰方面成绩斐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史学思想与观点.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令孤德棻的史学成就及史学思想作一初步探究,可以找寻出对其史学成就有重大影响的主客现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宋浙东学派的学们以“事功”为出发点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在史学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特别是明清学的史学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总结他们的史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意义。本试图从他们研究历史的出发点、所坚持的历史进步论、呼吁史学体裁的变革及主张六经皆史、注重发挥义理的观史之法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贽不仅是明代的一位进步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的《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就是他的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两书的史实取材于历代正史、人物传记和文集,但依照作者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人物加以分类,细立名目,并撰写了叙论、专论或短评,反映了李贽的史学观与政治观。细审李贽的史著,固有不合于儒者相沿之是非的一面,但从总的倾向看,他的史学观仍渗透着儒者的政治思想。本文试对李贽史学思想中的有关问题,分别叙析于后。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从相对主义史学立场上对中国历史的盛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道德、政治与学术视为影响中国历史盛衰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提出通过对儒家道统、学统与治统的发掘与继承而发展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民主与科学的中国社会出路的理论结论。熊十力的中国历史盛衰观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特征与局限,并对其弟子牟宗三的"三统并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易学对王夫之史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王夫之的史学思想,不能离开他的易学见解,王夫之深究于易而出入于史,援史人易,以易说史,易学成为他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而史学又是易学观用之于历史研究的具体体现。他抓住《周易》之变通的思想特点来研究《周易》.并将这种变通的观念引进历史研究之中.论证人类社会历史的盛衰变动、治乱更替,解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研究,扬弃了《周易》的循环的变化观.提出了中国历史治乱更替的三个阶段论,建立了以变化和进化为中心的历史哲学体系。但是,由于王夫之坚持"《易》兼常变,礼惟贞常",因此他的历史变易观又受到很大局限,他承认历史的变动性,但不敢否认封建制度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14.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多个领域,本文试图从他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法、社会历史规律论、命运观、文明社会发展动力(阶级问题)、纂史的方法这五方面来寻求其包含的近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萌芽因子.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马基雅维里始终未能跨出文艺复兴时期史学思想的囹圄,成为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初唐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因为唐初对前代修史政策作了调整,强调“以史为鉴”的辅治特色;确立史馆修史制度,突出正史地位;此外,佛教对唐初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维科与王船山同为欧洲和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家,也是中西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们的历史思维中不但拥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还有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比较他们的历史进步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史学史以及史学思想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寻找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巨著《史记》的整理和研究极为重视。但对其作者司马迁政治观或曰政治思想的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却不多。 下面,笔者着重就司马迁政治观各种形式的具体表现以及应该如何评价司马迁的政治观作一些探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是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抗清斗争,断然拒绝清廷征召,不断著书立说,探究明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观、史学观、诗学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遗民身份对黄宗羲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齐思和是20世纪中国史坛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理论造诣颇深,主要表现在史学的性质、史料观、通史编纂思想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学思想是章太炎庞大而驳杂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对此尚未展开专题研究。本文拟以章太炎史学思想中的辯证法为线索,通过分析其形成、运用和终遭弃置的过程,对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史学思想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历史领域的反映。它不仅体现为思想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综合,回答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