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2.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3.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他一面是儒家传统美德的楷模,另一面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护法。从儒家学术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白嘉轩这个人物形象:"忠恕之道"和"君子理想",儒家传统文化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仁义统一"说和"义利统一"说在白嘉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儒家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白嘉轩。  相似文献   

4.
小国学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所奉行的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相似文献   

5.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从孔门师一弟子间的君子与伪君子之辨和关于君子之规、君子之道、致君子之道的议论,揭示孔门"君子儒"之教的要义。附带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君子的民族。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对于君子及其德行的探讨与论述层出不穷,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甚至更早。《周易》是比较系统和集中论述君子及君子之德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其中的《大象传》、《文言传》、《彖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德为行、与时偕行,是《周易》中"君子之德"的主要内容,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对人生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尊崇和践行。  相似文献   

9.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科其所不睹,恐慎科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相似文献   

10.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文献之一,其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思想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君子"词义的梳理,探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所具有的标准,进一步把握<论语>中"君子之道"的内涵与实质,最终落脚于君子在价值追求层面所彰显的人格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其主要理念包括乐道、弘毅、善良和尊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将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其主要理念包括乐道、弘毅、善良和尊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将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君子是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典范。《易经·大象传》共有象辞64条,释64卦之卦义。其中,53条象辞讲到君子,11条象辞讲到先王、后、上、大人,即君子之楷、君子效仿的对象。文章将64条大象辞进行分类,逐条进行解析、阐发,探讨古代君子人格和精英修为之道,即:君子之性、君子之基、君子之修、君子之为、君子之智、君子之才、君子之命、君子之志。  相似文献   

15.
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其主要理念包括乐道、弘毅、善良和尊贵.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将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君子作为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培养目标,曾对国人的道德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君子所蕴藏的德性内涵引导着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向。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是如何养成的?本文以孔子的思想为蓝本分析了君子的成长之道,从君子养成的自我修养和外部教育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道德目标实现的方法,进而在分析我国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基础上,探讨了君子成长之道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亮亮 《培训与研究》2009,26(5):12-14,66
对君子偕老题旨的理解多是建立在毛《传》的基础上,后世诸儒附会毛《传》之“美刺”传统认为是诗系讽刺宣姜而作,根据对卫夫人所指何人及宣姜行藏之考辨,以为毛《传》言“卫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的盖论有失其实,结合对“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这一上古吊辞原义及其流变的考察,以“不淑”为“不幸”意更接近诗人所要达到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9.
对君子偕老题旨的理解多是建立在毛《传》的基础上,后世诸儒附会毛《传》之“美刺”传统认为是诗系讽刺宣姜而作,根据对卫夫人所指何人及宣姜行藏之考辨,以为毛《传》言“卫夫人淫乱,失事君子之道”的盖论有失其实,结合对“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这一上古吊辞原义及其流变的考察,以“不淑”为“不幸”意更接近诗人所要达到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学记》所说的“小成”和“大成”作了现代诠释。认为克明明德、自新新民、文质彬彬、从容中道、止于至善的真君子仍然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经由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五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逐步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