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吕劲蓓 《文教资料》2012,(29):176-177
本篇文章将从“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普及国学知识?”、“国学知识普及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四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学知识的普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育》2012,(5):10-10
2012年9月2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同期举行。该中心将深入开展国学研究,面向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组织开展国学教育培训研修和国学教育政策咨询。黄济、董光璧、何光荣先生分别向中心赠送“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尊重传统创造未来”、“大道至善真儒无敌”的题词。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国学及其核心价值”为主题作了“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并就学员提出的国学的内涵、核心价值的提炼、小悦悦事件、孔子学院、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西文词汇的收入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相似文献   

5.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千年文风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传承可“师古”却不必“法古”,对国学经典教育意义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应用方法既是提升国学经典在小学中的传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完成“经典”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势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融入价值,不断开发现代化的国学经典诵读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在西学东渐之后才出现的名称,但国学是自古至今的客观存在。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更具体而言,从狭义上讲,是指长达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所以“国学”,就是由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称。  相似文献   

7.
思想力“原点”从明清以来,国学价值经历了“多次阵地失守”。重振“国学”、构建和谐社会,“国学热”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借此,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国学更多的关注,以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艮性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国学”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就存在很大差异。“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在当前的“国学”文章和“国学”宣讲中,既有专指儒学或孔子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分的,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  相似文献   

9.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出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黄遵宪于1887年提出;其二,梁启超于1902年提出;其三,吴汝纶于1902年8月最早接受日本人士意见,采用国学概念。这三种观点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只是在中文文本中引进了日本流行的“国学”这个名词,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近代“国学”的概念。吴汝纶在1902年8月的日记中记下了日本学者主张在中国提倡国学的建议,但未见他自己的相关论述中倡言国学。梁启超于1902年论及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但是从时间上已谈不上“最早”。屠仁守于1897年刊发了《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一文,他试图学习日本,提倡近代意义之国学,为中国近代意义“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学看似很热,但只是表象,国学在各个层面的传播,也存在诸多差异。国学在高校中的生存环境最好,专业国学教育、泛国学教育、各种类型的国学培训等,虽然各有成效,但问题甚多,高校国学教育前景堪忧。我们拟通过如下途径来推动高校国学的发展:祛除国学头上的神秘光环;淡化功利、回归大学学术;强化原典学习拒绝演绎。  相似文献   

12.
对何伟先生《对“孔子热”的冷思考》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有:1、对孔子研究应一分为二,不能混肴真假孔子;2、对孔子思想史地位的分析.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3、什么是“国学”.把儒学作为“国学”是复古倒退吗?4、孔子思想与科学、民主并行不悖。进而对当前“孔子热”提出了一些尚显稚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学具有独特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双重性上,即日本汉学具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悖论相互交错,贯穿日本汉学的历史。到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终于完成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质的转变。认识日本汉学的这种独特性并阐明这一转变过程及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汉学和认清日本人的中国观有着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在18世纪首次进入德语地区民众视野。至19世纪末,中国诗歌、小说、戏剧的翻译已经在德语地区全面展开。这时期的《诗经》翻译和屈原诗翻译处于世界汉学的领先水平,对西方汉学界具有开拓意义;一些译作成为德译汉文学的经典,如佛尔克的汉六朝诗翻译及格里斯巴赫的《今古奇观》小说翻译等。  相似文献   

15.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与海外汉学家交往频繁。以往学界多重视他与海外学人交游的个案研究,文章则通过对胡适日记、书信中大量文献的梳理,对他与海外汉学家近50年的学术交游做一纵向的梳理。藉此透析胡适对海外汉学研究态度的变化履迹,为当代的中学西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江藩从"谨守庭训"不敢辟佛,到积极入世寻求"终南捷径",再到"不可辟佛"交游佛氏中人的坎坷一生表明,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在乾嘉汉学"斥佛辟老"的整体学术思想氛围下,《伴月楼诗钞》折射出江藩慕世之心及出入佛学的思想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加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书育人的举措。探讨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学教育进入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有利于弥补国学教育知识体系的现代阐释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仅认识到国学教育具有工具性,而且认识到要把国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文化创新和行为准则;有...  相似文献   

18.
与大陆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众多研究汉学的外国学者却对宋代历史给予极高评价。在国外学者眼里,宋代政治之成熟,尤其是经济之昌盛,思想文化之繁荣,科技之发达,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黄金阶段,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和辉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9.
理工院校也应当高度重视国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相互激荡、道德修养与科学技能的相互促进,是优秀创新科技人才成功培养的必要条件。理工院校尤其是一些地方理工院校当前的国学教育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学科局限、观念偏向和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国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其中,国学教育与思政教育适当结合的尝试及其经验值得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因中外文化交流而诞生的国外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中国学术而言,既有知识贡献,亦有学理注入。顺应新时期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国学者早已开始致力于以海外汉学为研究对象的汉学研究,而作为海外汉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图说汉学史》则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海外汉学给予我们的学理启示:为学者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