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公司新来了位有咖啡师证书的90后,玩沧桑装深沉跟我们说:"很多年前我学咖啡拉花的时候,老师要我们拉一颗爱心出来,我怎么拉都只能是一个苹果,一个仿佛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受尽同学轻视与嘲笑。时间证明一切。你懂的。"  相似文献   

2.
李才琼 《大观周刊》2011,(52):174-174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所以.我们推行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3.
曾经看过一则轻松小语:"当你已经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你会把它通通吃掉呢?还是把其中五个苹果送给朋友一起分享?" 如果你把六个苹果通通吃掉,那只有你一个人吃到苹果的香味,你也只能吃到一种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其中五个苹果拿出来与五个朋友一起分享,那么就会有五个人分享到这苹果的香味,同时你也换来五个珍贵的友谊.改天您可能从他...  相似文献   

4.
在写人方面,不能不说曹禹老师创作《北京人》是走上了一个美学的新境界,一个美学的新高峰。曹禺老师说:"你问我《北京人》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是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的,甚至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那时有一种想法,还是要写人。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把人物的灵魂深挖一下,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招一下。......是人物性格使我着了迷,吸引着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不由得使你要按照他们的性格来写他们的感情和行动。这些活起…  相似文献   

5.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百个客户,我有一百个客户,我们互相共享,就每人拥有了两百个客户。  相似文献   

6.
蔡静 《图书与情报》2006,(2):138-138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系共同编辑的研究文集《中日图书情报学研究进展》中文版,正是融合了中日两国图书情报学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的热点问题。这本20万字的文集于2005年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包含了18篇中日两国图书情报学资深研究人员的最新学术研究论文,研究范围涵盖了学科领域的多个方面,其目的是“通过对日中两国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动向进行介绍……促进日中两国图书馆情报学相互了解”。该书内容翔实可靠,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让我们进入到书中所探讨的学科领域的各个问题,与日方的学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勤奋,同样也是最好的老师.我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勤奋产生热爱.因此,我说勤奋是热爱之父.尤其我们基层通讯员,杂事多,环境乱,还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一懒散,那就谈不上“采访、写作”了.从历史到现在,从古今中外一百个搞写作的人,就有一百个人是勤奋的.只有勤奋了,写多了,尝到了写稿的乐趣,自然而然,热爱也就随之而来.有名言“天才出于勤奋”.我也体会出一句俗话:“勤奋出效率、勤奋出高产”.  相似文献   

8.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9.
读黄全愈先生写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和矿矿写的《放飞美国——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这两本书,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究竟应该教孩子一些什么? 在中国,家长和老师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教孩子学知识,二是教孩子学做人。所谓好学生要品学兼优,一是要思想品德好,二是要学习成绩好。但令人不如意的却是: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孩子厌学情绪强烈,学习成绩不理想,讨厌上政治课、思想教育课,“人牵着不走,鬼牵着飞起来跑”,甚至还岀现学生杀死母亲之类的恶性事件。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良好愿望和严格措施有时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呢? 坦率地说,是因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岀了一些问题!我们要不要  相似文献   

10.
记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的叔叔、阿姨: 你们辛苦了! 我与贵刊结识一年整了,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可以说,贵刊是我的无言老师,自从认识了她,我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赶走了我的孤寂。我真的感谢你──我的无言老师 我是一名军人,我的愿望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正当我满怀激情时,却听到一些人 这样说:“写稿子要写好人好事;一些连队的问题最好不要写,写了,政治处也不给盖 章”还有的说:“投稿子在 编辑部没有关系,再好的稿子也 不给发”虽然我心里不这样认 为,但我也不敢肯定,请你们直 接回信给我好吗? 2000年 5月 1…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冬天,长沙很暖和,一直没有下雪。临近2002年元旦,天气才骤然变冷。就是在最冷的那一天,朋友旭东和湘子一起来出版社看我,也就是在这一天,湘子的一个想法使我们三人热血沸腾。 我们三人坐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里,分享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和红酒,分享着彼此的烦恼、成功和新的打算。 就在这时,湘子说,他想要写  相似文献   

12.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13.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30-330
学习写日记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重要性,但在教学写日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凡上过语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日记教学是一个瓶颈问题。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14.
记叙文是每个孩子小学作文的第一堂课,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等作文,如何将人物写活、写出彩、写传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将人物写好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岁月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15.
读贵刊"从业抒怀"小栏目有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 ,再一次重读了贵刊 2 0 0 1年 10月第 5期“从业抒怀”中的两篇文章 :陈宝珍老师写的“又到木棉花开时———我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和彭斐章老师写的“立下‘园丁’志 甘为后人梯” ,读后受益非浅 ,感触良多。看这两篇文章 ,既是在倾听作者讲述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 ,也是在与作者分享图书馆教育者醉心事业的回忆 ,向我们演绎了作者追求图书馆事业的过程 ,以朴实而活生生的方式诠释着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的真谛。文章中我们看到 :“教育者须先受教育”、“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的那种不畏困难、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精…  相似文献   

16.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的一个周一,北京青年报社中学时事报的副主任杨晓光对我说,有一个女孩子的经历值得你写一写。 初见穆然 北京军区总院,这是张穆然生命的终点,离她的母校北京164中只有200米。 张穆然是小学二年级从陕西转学来北京的,初中在北京164中读书,接到196中中专文秘的录取通知书时,发现得了卵巢胚胎癌。听说,在学校她是一个快人快语的孩子,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她得了那么严重的病,老师们预备了一肚子安慰的话,可见到她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了。她那么乐观,反过来安慰大家。校长说:“我们根本哭不出来,只是心里酸酸的。”  相似文献   

18.
听说《青年记者》为纪念创刊60周年,也在酝酿改版。这使我想起当前新闻界的一些现象,让人担忧。为什么担忧?我们先读一封清华大学一学生不久前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李老师,您好:我在新华社的实习终于结束了。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专稿要闻组编发了80多条要闻,写了30多篇专稿,总算对新闻写作有了一点感性认识。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要求学生写新闻时不加渲染,  相似文献   

19.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20.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