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育》2014,(35)
正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道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从更广范围内规范人的行为。要树立起道德旗帜,最先应该是家长,因为道德形成是小时候受的影响,家长有直接的责任。其次是老师和学校,老师不仅仅是教书,还应该育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够成才。  相似文献   

2.
一、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21世纪的德育必将在以下两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  相似文献   

3.
德育内容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它是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加以选择和设计的,是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示,也是德育本质的直接反映。当前学校德育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体系,它包括哪些方面?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我们认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是五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从叙事视野看学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事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方式,在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沉重话题的情况下,道德叙事是一种值得探究和运用的德育方式,它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叙事的角度来审视当前学校德育,进而提出道德叙事是实现学校德育范式转向的主要方式,并探讨了道德叙事实施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到底该是什么?在实践中,一方面是“大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概念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在不断弱化的问题。我们强化的往往是政治思想教育,但是学校和家长讲“德育效果不好”,实际上讲的是基本品德教育。而正是这种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正在不断地被弱化。在实践中产生了学校德育目标“假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包括:学校德育指导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及国内外学校德育状况等。随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道德现实的社会建构、道德权威的产生以及学校德育的社会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形成、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权威与教育意识形态、研究者的立场与道德批判的困境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理解,从而走出道德批判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急剧变革给人们的道德主活和道德实践带来巨大影响,也对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构成严峻挑战。树立主体性德育的观念,加强学生的责任性道德与责任教育,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学校德育模式为师生双边参与式道德实践,更新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无疑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和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 ,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 ,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3.
西方道德教育从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到提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种反思。20世纪90年代,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运用古老的道德叙事这种道德教育方法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作为西方社会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道德叙事将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伟 《天津教育》2022,(22):20-21
<正>学校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应对挫折,适应社会,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合格接班人已备受家长、社会的关注。因此,辨析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乃是理智地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已是当今道德教育理论家的共识,而道德心理学则是“近年来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一门学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构建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拟定道德教育的计划、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道德心理学对学校德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学校德育研究的意义作一粗略的概括,并就目前国内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寓德育于思想政治课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人就提炼思想政治教材中道德因素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轻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重主导地位、轻主体地位;重外在管理、轻内心塑造等问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用人文关怀营造德化环境,靠知情意行结合提升道德境界,这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轻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重主导地位、轻主体地位;重外在管理、轻内心塑造等问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用人文关怀营造德化环境,靠知情意行结合提升道德境界,这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四个误区。即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给学生传授道德,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摆设,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起真实的道德冲突,导致道德教育理论上唱高调,道德行为上走低调或实际中的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等现象;过多地强调道德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制约,忽视道德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