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至今,"岛-屿"就被视作一组同义词,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却极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将古汉语词汇中"岛""屿"二词进行同义辨析,对"岛""屿"二词在词义起源、发展及具体运用之间的差异作一个较为清晰的描绘,并据此对现代语言运用中二者的相关疑问作尝试性解答。  相似文献   

2.
围绕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探索运用"直观""操作""概括""对比""辨析""迁移"六种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相似文献   

4.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恰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同义词又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汉语的难点。揭示词义的内部结构,从而准确地把握词义。义素分析法,又叫构成成分分析法,它认为语言单位的意义由一定的意义成分构成,也就是说,词义(义位)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义素。笔者就用义素分析法对一组形容词性同义词"神奇—奇妙—奇特—奇怪"进行辨析。希望能探讨出一些在教学中有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7.
"必需"与"必须"这对同音词,都有"必要"的意思,但如果不加区分,抓来就用,就难免出错。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析。词义。"必需"的核心是与物质相关的客观"需要",强调某些物质"一定要有""不可或缺",而"必须"的核心在于"须要""应该",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词性。"必需"是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而"必须"是副词,在句子中多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语法功能。"必需"后面可以带宾语,而"必须"不可带。此外,"必需"  相似文献   

8.
"象"、"像"、"相"在名词"形状,形貌,相貌"义经常被混乱地运用.依据部分权威辞书对三字的解释,总结出三字在"形状,形貌,相貌"义上的异同,对三字被混乱运用的原因尝试着作出解释.同时,对"照相,像片""照相,摄像""真相,假象""想象,想像"几组错误频率较高的词作出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学习物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十分重要。在物理问题的研究中主要用到比较法、等效思想法、反证法、理想模型法、图表法、原型启发法和实验设计验证法等。比较法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现主要谈谈比较法的运用。本文主要阐述比较法在物理问题研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何祥义 《学语文》2006,(5):41-41
“浑言”和“析言”是解释文言词语同义词词义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辨析该类词语的重要手段。浑言,即所谓概其略同,解释同义词词义间的一致;反之,同中求异,辨析同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异,则是析言。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14.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15.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相似文献   

16.
词义演变基本按照扩大、缩小和转移发展。"危"其义项的发展、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危"字词义演变的历时层分为五个时期,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根据各种古代文学史料和古文字考据成果和"危"字词义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在不同史料文献中使用频率来研究"危"字词义在各朝代的演变过程和引申义项。  相似文献   

17.
"fan"与"fans"的汉语音译各有两种写法:"粉""饭"与"粉丝""饭丝"。这四个英源外来词义位基义相近,可视为同义词。它们在使用频率以及陪义、义域等方面已日渐分化而呈竞争态势,其语用博弈结果为:在使用频率上,"粉丝""粉""饭""饭丝";在义域上,"粉"广而"饭"窄;在情态陪义上,"粉"为中性词而"饭"趋于贬义。它们的使用情况与国人对"粉(丝)、饭(丝)"的认知模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盘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细查各地语文模拟试卷,总有"以‘××’为题""以‘××’为话题""以‘××’为标题""以‘××’为题目"等术语的倩姿丽影。这些术语有何区别呢?是哪一类文体的标志呢?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对这些术语等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对高考四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进行透视和解析。  相似文献   

19.
近义词辨析是汉语学习难点,语料库语言学为近义词辨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我爱我家》语料库及莫言长篇小说作品集作为口语和书面语代表,对"这么""那么"进行定量对比,从篇章分布,语篇指示,多个连用,"那么"关联词用法,词语搭配进行分析总结,为使用者和教学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