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其它类型的日语课程相比,中职商务日语课程内容的性质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不同。中职商务日语培养的是商务日语的初级人才,这直接规定了它的课程内容的本质特征:日本文化特色、实用性和初级性。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生活日语高级、商务日语高级、学术日语初级与日本文化初级的熟练掌握程度。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年级,第一学期,初级生活日语。第二学期,中级生活日语、商务知识初级和基础商务日语;二年级,第一学期,高级生活日语、商务知识中级和中级商务日语。第二学期,商务知识高级、商务日语高级和日本文化初级。三年级,第一学期,综合学习。第二学期,实习。  相似文献   

2.
高级日语是各个高校的日语专业在开设高年级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不等同于基础日语,而是一门层次更高,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及交际能力的课程。尤其是21世纪的当今,对于高素质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愈发迫切。怎样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能够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如何建设高级日语课程,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则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就目前在高级日语课程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级日语"为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明确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目的与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过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交流完成。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构建并实践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模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64):5-6
目前没有日语专业的大专院校大多开设了日语泛读课程,作为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加之高职高专学生较之本科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都较弱的学情下,日语泛读课程并未发挥其应用的作用。那么,日语泛读课程究竟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作用,应该相应地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本文拟以高职高专旅游日语专业为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日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就是基础日语,通过学习基础日语,能从语言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培养和训练学生。日语专业学生于一二年级开始接触基础日语课程,一般从五十音图开始学习,慢慢扩展词汇,语法,语音等知识,逐渐训练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掌握扎实的基础日语知识对于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日语专业主干课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参与<高级日语>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从本校<高级日语>教材的选用到学生参与<高级日语>课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学生讲课质量、学习效果及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努力探索研究<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使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大学日语本科高年级日语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础日语课程是大学日语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以大学一二年级的日语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相比较其他的针对性、目的性强的专业课程而言,基础日语课程则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高年级的日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日语的教学现状与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一下基础日语课程的授课技巧。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学课程作为学习日语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我国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对于日语教学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改革,如基础日语、日语阅读与听力等,而对于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学习漠不关心。近年来,随着我国日语专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课程专业设置的完善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等,使得日本文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日渐被提上日程,促进了跨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课程教学的显著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级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级日语课程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一些与日本的文学、历史等日本文化相关的文章来加深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本文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级日语的教学面临着教学任务重,教学方式单一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困境,随时教学改革的发展,实验教学符合高级日语课程的实践性的要求,并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高级日语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高级日语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的原则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