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冷漠旁观到苦难希望——余华和张艺谋共有的“活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风靡全球,它对文学也产生了影响。自此,文学和电影开始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电影性"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帕斯捷尔纳克作为20世纪初苏联代表作家之一,对于电影这种蓄势待发的新兴艺术形式,他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和思考,并在其早期小说作品中进行了"文学电影化"的初步尝试。小说《空中通道》因其情节的复杂性、叙述的片断性,得以从帕斯捷尔纳克的早期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小说中使用的叙事手法,如蒙太奇剪辑、情景变换和"视角"转换等,与电影拍摄手法如出同源。文本中融入电影拍摄和剪辑的手法使读者在这一过程中变成"观者",这种多艺术手法结合正是帕氏"诗人散文"的众多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5.
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采用情节结构,并以其情节优势对电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又反作用于小说。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小说叙事性减弱,造型性增强,时间意识减弱,空间意识增强,形成了对比式、相似式、多视角等空间结构形式,并以叙事的共时性、展示的现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出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审美特征。完全可以说,现代小说摒弃了线性叙述方式,却没有去掉作品的灵魂;丢开了“情节优势”,却增加了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现代小说都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艺术成就,固然与小说自身的追求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艺术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6.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1):38-41
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密切,但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独立存在的艺术类型,自然有其独有的美学形态与魅力。随着小说《芳华》被搬上大荧幕,研究这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性是个有趣的话题。对于伤痛的处理,小说"芳华"与电影"芳华"有着相似却不同的注解,特别体现在对青春、人性和时代的不同阐释上,值得关注与深思。  相似文献   

8.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与电影在各自领域的声誉。与此同时,不论《余震》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还是《唐山大地震》从群体的层面出发,将现实关怀深入到更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伦理道德的肤浅表达和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在灵魂的自省以及文化的反思中,释放其应有的艺术张力和社会功效,是灾难文学普世性价值及其主体性建构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包含文学、戏剧、摄影、美术、音乐等构成要素。要创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电影艺术,必须注重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各种艺术形式的优良传统作为滋养自身的肥沃土壤。《红楼梦》作为我国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在表现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方面具有高超的水准,即便其艺术表现方法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在蒙太奇组接、场面设计以及人物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值得电影创作者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8-92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异质的体裁,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冯小刚翻拍的同名电影,无论是二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可比性。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由于受到其体裁上的局限性即时长的限制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导致作品的深刻内涵有所减损;从人物形象方面而言,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地投注了导演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味,人物形象明晰生动却缺乏复杂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电影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画幅,使得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起来,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电影是一种综合视觉与听觉的现代艺术形式,担负着国际语言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现社会风貌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电影字幕翻译也就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电影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等翻译形式,有其独有的特点。以电影《12怒汉》为例,研究字幕翻译的特点,总结主要的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小说《妻妾成群》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主人公颂莲,在两种不同艺术样式中呈现了不同的体格形象、性格特征。通过比较小说和电影中颂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客观原因主要是文学和电影本身存在差异造成的,主观原因主要由导演、文学改编、商业价值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动画是影视的一个分支,文学和影视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动画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与文学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由文学、音乐、美术等诸多因素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中文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剧本往往是动画创作的基础,编剧的文学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动画剧本的水平。本文以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为例对电影所表现出的艺术及色彩意境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电影和文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但是彼此借鉴汲取灵感,结合出许多作品。香港电影在实现文学与影视跨媒介实验上颇有斩获,其中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改编及其成功可算一景。短篇小说的改编与她的长篇小说改编存在不同的特色,文章将从情节和主题、声音和画面、叙事空间等方面分析其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策略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电影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电影与文学等同,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等同。电影语言注重形象、注重造型,它可以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强调声和画的结合,擅长表达时空。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描写、注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擅长刻画心理。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许苗 《文教资料》2009,(17):72-74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将赏析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本文试从英美文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探讨如何使其有机结合并进行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因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而成为电影改编史上一部标志性的作品.然而,电影(祝福》表现的主题与小说(祝福》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颇.小说文本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改编者所秉持的再创作原则与指导思想、改编者的自我风格及其对作品的个人解读以及文学和电影表现的异同等等,都是形成文本表现和电影表现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