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有单音词和复音词之分。它们既有继承上古汉语而来的程度副词,又有不少中古时期新兴的成员。继承而来的程度副词和新兴成员在构词方式、使用特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此外,本文还对中古汉语程度副词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进入近代汉语时期以后,程度副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上古、中古时期的程度副词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许多新兴的程度副词逐渐被接受并广泛使用。因此,很多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程度副词一直沿用至现代。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文章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总结两书的程度副词系统,将程度副词分为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变化和表示程度轻微三类,在此基础上对两书程度副词分别进行描写、统计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总结两部专书乃至先秦汉语程度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副词,程度副词作为程度量范畴,是对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所具有的性状进行量的定位。本文对大量语料进行考察,归纳了一些用在汉语感叹句中的程度副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使得李白诗歌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考察了李白诗歌中的程度副词的用法。李白诗歌中的程度副词有10个共五类:太;最、至;良、孔、颇、好;稍;更、益。这10个程度副词,有的沿用自上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有的出现的年代可能要晚一些,李白诗歌中的用例也很少,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很常用的程度副词;有的在组合上的特征,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造成了跟现代汉语程度副词普遍特征相异的用法;10个程度副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从表示程度的深浅或者高低的精细程度方面来看,已跟现代汉语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深浅高低的级别系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语副词中的一个小类,程度副词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职聋生能较熟练地运用部分常用实词组词成句,但对虚词常常把握不定,程度副词的正确使用即为难点之一。"很、最、更、极"是现代汉语中4个较常用的程度副词,这4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相近,在《中国手  相似文献   

7.
安仁方言的程度副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华萍 《大学时代》2006,(4):26-26,8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类别,安仁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与普通话不尽相同,本文试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平面来分析安仁方言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可以分为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现代汉语的副词分类通常不包括谦敬副词.然而古代的谦敬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一些用法,本文将通过对古汉语谦敬副词和现代汉语中相关的谦敬用法的举例分析,来说明谦敬副词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的一类,程度副词内部在功能上和语义上都存在着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本文把程度副词分为确定程度副词和比较程度副词,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从分布和语义上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很”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频率较高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偏误。首先对简要阐述程度副词“很”的本体用法,然后归纳维吾尔族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很”习得的偏误类型,并从用法上分析偏误,得出偏误原因,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计量方法考察《型世言》一书"甚"组程度副词的具体用法,详细描写、分析它们的组合能力、句法功能及语义特征,并和现代汉语加以对照,以此透视《型世言》"甚"组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临夏方言的“是”字句除与现代汉语“是”字句用法相同外,大部分“是”字句结构复杂,用法特殊。这些句子“是”字的前、后分别是谓词性短语,所构成的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并且因主题不同,强调的焦点和侧重点不同。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分析了临夏方言中的这类“是”字句。  相似文献   

15.
从"望洋兴叹"看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倡它。  相似文献   

16.
"所"是一个复杂的词,至今学者们对其看法仍不统一。王力先生认为"所"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而在现汉中,"所"则被界定为一个助词。从古至今"所"字的用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沿袭或改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汉语助词"所"的用法,并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出其用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语义和语法特征方面对汉语的"一"及英语的"one"作一简要实证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在语义和语法特征及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说“级”     
本文详细描述了“级”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位置和用法,认为“级”主要是用作名语素、量词、区别词后缀。  相似文献   

20.
“箸(著)”是魏晋时期发展较快的一个词,本文从它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情况来说明它在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1)词义有所丰富,用法极具特色;(2)字形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