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记者、编辑出发采访之前,脑子里常常想一个问题:去抓个什么东西?采访了一本子材料,或者装满了一脑子印象以后又想:抓个什么题目?初稿写出来了,常感到说得不清楚、不深透、  相似文献   

4.
如今学术界尤其是弄文史的要讲究学术规范了。例如过去有些人引用文献不注出处,承用人家的说法不提其姓名、书名或论文题目,这都被公认为不规范,不纠正不行了。  但我还发现一个更为常见的不规范做法,即一篇学术论文写得像书的某章某节那样,只就题目作平铺直叙地讲说,而不交代清楚:(1) 此题目没有人做过,我现在做了是填补空白;(2) 或是此题目某某人做了,但有错误,我现在是来纠错并提出正确的东西。其结果是使读者不知道这篇论文里哪些真是署名作者自己的东西,哪些只是别人前人的东西,甚至全部是因袭人家的,当然也许真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在机关当参谋时,喜欢写点东西,一年下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15篇。去年年初由于工作需要调整到基层担任连长,我所在的连队人员、机械多,经常担负大量的公差勤务,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没有专门的时间写稿子,忙里偷闲写了一些,但由于对一些问题研究理解的不深不透,稿件质量不高,半年下来,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稿子。  相似文献   

6.
说一宿没睡想一个题,莫不如说是,为想一个标题一宿没睡着觉。建国50周年前夕,当时编辑部领导让我采写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稿件,原定是公路、铁路、民航各写一篇。待到采访全都结束,要动笔写稿时,领导又告诉我要三篇合写成一篇。这天夜里10点多,把稿子写完就准备休息,想第二天拟一个题就可以交稿了。谁想,上床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这篇稿子用个什么题。这些年,全省的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写在一篇稿子里,用什么题能涵盖得了而又贴切呢?天上、地下,阡陌、纵横这些词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过。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推”来“…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来信提起改进文风,我非常高兴.要我谈谈我的看法,我愿意谈谈.我只说一层意思,不求其全面.来信单就改进报纸的文风说.我知道这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并不是说需要改进的只有报纸的文风.其实呢,凡是写些什么给人家看的,写下来的东西靠着现代的印刷技术或是通信技术传播极广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工人,想借贵刊一角,说说工人日报张天若同志是怎样关心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去年七月,工人日报发了我一篇读书札记。厂里有人说我文章里所用的典故是从某报、某文里抄来的,“无非是靠偷人家的东西来骗取稿费”。说来也巧,这篇札记的稿酬不知何故又  相似文献   

9.
这次我是第二次为《新闻记者》写稿,我拖了很久,因为从伊拉克回来之后我到了北京,每天都在为了“非典”新闻和专题片忙着,所以这篇稿子拖了又拖。我想,对于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的报道内容以及我在这场战争里面经历的东西,很多人已经从别的媒体中看到了很多。我想,既然是为一本专业的杂志写东西,不如写一些我觉得和记者有点关系的东西。这次去巴格达,首先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引发关于是不是应该去巴格达的问题。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到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一个传媒机构的职责。有的人说,一个传媒机构不应该为了自己能够有独家新闻而不顾…  相似文献   

10.
跑偏     
我不是要说小沈阳.更不是要说他穿的红方格苏格兰七分裤.真的.我一点儿想说的意思都没有.我想说的是宇航员.据说,很多宇航员重回地球会感觉很不适应,因为他们总是把东西放在空中就撒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不论长短,既然写了,就是想向读者宣传什么,说明什么,或者告诉读者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文章必定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没有主题,就不成其为文章。有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2.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它是造成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常常称它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生活中的魔术大师,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西方的编辑和记者是非常重视运用幽默手法的,以致于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写一篇报道而又没有找到幽默的材料,那就说明你这篇报道现在还不值得写”。  相似文献   

14.
女作家     
洗衣服的时候,我反思:这几年我干嘛了?我的沮丧因为一个叫尚爱兰的网络作家。年纪不轻,可那文字真的好,不是一般的好。看着看着我的后背跟鬼摸过似的一阵发凉,看看人家吧,人家也是女人,真大虾。瞅瞅自个儿那衰样儿,我恨不得立刻坐到电脑前,把那20万字的还搁在硬盘里的小说全删了扔进垃圾箱,然后重新写一遍。重新写一遍?不敢,说说而已,谁那么傻呀,我又不是林黛玉,也没有要死的意思。只是想到那20万字的东西,我就觉得如骨梗在喉。去  相似文献   

15.
写一篇文章,想一个问题,找一点结论,这种化约主义倾向,明知要不得,可是依然为之。理由只有一个,要是不这样做,结果可想而知。编者会破眉头,文章没有主心骨;读者更要抱怨,这篇东西是散架的。  相似文献   

16.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城先生: 上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好几天了,近来“簿书鞅掌”,所以没有写回信。 你问教科书过去之历史,这一篇账完全在我记忆里,且十分之七八是我经过的,现在写一点告诉你。因为有些书现在没有人记忆,当时也不生影响,所以只说几家大书肆。  相似文献   

19.
某报一篇报道10月3日郑州市投放鼠药灭鼠的消息,文字不多,标题赫然:郑州老鼠的丧钟昨敲响。细品此句觉得别扭错在那里呢? 从这个句子的表面看,“丧钟”应是全句的主语。因为谓语是“敲响”语法成份中主谓不缺,搭配也算得当,但仔细分析,标题的意图是想告诉读者,郑州市昨天统一开展了全市灭鼠活动这一事实,“灭鼠”无疑应是全句的中心。所以作者写了“老鼠的丧钟昨敲响”,虽然读起来拗口,也算把意思交待清楚了,问题出在作者既想详又想略,结果造成了“郑州老鼠的丧钟昨敲响”这样一个主语不明的句子。如果说句中主语是  相似文献   

20.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