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一) 柳亚子《南社纪略》提到南社1914年8月上海徐园的临时雅集的参加者中,有一位韩国籍的南社成员申柽。  相似文献   

2.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3.
正《新南社》是新南社社刊,1924年2月在上海创刊,由新南社编辑兼发行。柳亚子是南社发起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素有"南社灵魂"之称。南社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民国初年,南社得到顺利发展。后因社内发生争吵、内讧于1923年解体。1923年10月,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新南社,柳亚子任主任。新南社成立布告宣称:"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  相似文献   

4.
《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是南社诗人柳亚子(1887-1958)生前组织创作的重要"作图寄意"之作及收藏品。作品先后由胡平、何香凝两位女画家完成,之后又有多位南社女诗人、女词人参与其中的题咏活动。这一系列作品既异于传统女性画家的闺阁之作,又与由画家本人主导的创作不一样,包含了背后组织者柳亚子的女性解放思想及美术思想,同时亦是南社"作图寄意"现象的重要代表。本文从对作品基本情况钩沉入手,对参与此图诗画创作的南社女性、组织者柳亚子的美术因由、南社的"作图寄意"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此两图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三年南社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后,柳亚子又与邵力子、陈望道等发起新南社,并自任社长,提倡新文学和社会革命,并创办了《新黎里报》。七月,柳亚子先生及《新黎里报》被控。有关柳亚子等创办《新黎里报》及其被控一案的档案,是研究新南社和柳亚子先生革命活动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特从馆藏档案中选出,予以刊布。  相似文献   

6.
卢永和 《兰台世界》2013,(19):116-117
<正>胡怀琛(1886—1938),安徽泾县人,号寄尘,南社骨干成员,在晚清民国文坛、新闻界、教育界和学界均有声名;其著述颇富,计有170多种,涵盖文学、修辞学、历史学、文字学、目录学、地方志、教科书等多门类。柳亚子(1887—1958)为南社发起人之一,长期主盟南社,亦因与毛泽东的文字因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南社人物传》"胡寄尘"条载:"1910年初,胡寄尘与相从甚密的柳亚子结金兰之契。翌年,加入南社,时值辛亥革命[1]475  相似文献   

7.
1909年11月13日,经过柳亚子、陈去病等一番紧张的筹备,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在江苏苏州“呱呱坠地”了。南社与当时的同盟会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后,南社由成立时的17人发展到一千多人,伍仲文便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回族社员。  相似文献   

8.
正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1958)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北厍大胜村,自12岁跟随父母迁居黎里镇周寿恩堂(现辟为柳亚子纪念馆)居住,至1927年因反对蒋介石遭到通缉被迫东渡日本,他在黎里镇生活了整整29年。在这里,他创办并实际领导了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创办了《新黎里》报。留在家乡档案馆里的泛黄的资料,纪录了柳亚子早年的抱负与作为。  相似文献   

9.
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陈去病、陈陶遗、朱少屏等17人齐集苏州虎丘的张东阳祠,以重振当年几社、复社之余绪,成立了南社。新诞生的南社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欲凭文字播风雷”,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迎接辛亥革命的到来。江苏是南社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地,也是南社成员最多的地区。南社及其成员活动于苏南苏北的许多市县,在有些地方的影响还比较显著。高邮南社成员较多,一个县就达17人。  相似文献   

10.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黎里人,著名诗人,诗坛领袖,南社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数次被选为主任。他所领导的南社向来被认为是民主革命派的文化大军,研究者也都津津乐道于南社成员的革命者身份和南社的革命贡献。但是,假如我们对  相似文献   

11.
因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到柳亚子与孙中山相关的一些史料.1906年,柳亚子在上海吴淞口秘密拜见了孙中山.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担任社长多年.1912年,柳亚子曾受邀担任临时大总统府骈文秘书.后来他托母病离开南京,到上海《天铎报》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反袁檄文.国民党改组后,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被通缉,流亡日本.  相似文献   

12.
正柳亚子是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他因参与发起创建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长期主持南社社务而享有盛名。他还与毛泽东多次进行诗词唱和,因而广为人知。可是,诗才敏捷的柳亚子,却患有口吃,给他的学习和讲演带来很大麻烦,留下了很多趣闻。  相似文献   

13.
江苏柳亚子纪念馆和吴江博物馆联合编辑的《吴江馆藏南社书画集萃》已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该书编印了吴江博物馆馆藏一至三级书画文物150件,有于右任、萧蜕、沈尹默、陈陶遗、马公愚等人的书法,有谈月色、谢公展等人的画作,其中宋教仁的对联、柳亚子的遗嘱、何香凝的丹青,实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胡怀琛为编辑世家,不是说他承上,而是说他启下,他的儿子胡道静,儿子的儿子虽然比不了上一代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编辑。胡氏承上倒是一个文化世家,其兄胡朴安(1878—1947)算得上是一个国学大师级的人物,治文字学,也曾有过30年的报人生涯。胡氏早年与其兄都参加过南社,做过大学教授,任过上海几家报纸的编辑。当柳亚子主《太平洋报》笔政时,胡在《神州日报),后者主事较为保守,其兄胡朴安即嘱乃弟退出一同入《太平洋报》,其间柳亚子一度返里胡曾代柳任文艺编辑。也因南社与编报之缘,柳胡两人曾结金兰之交,但为刊发品评友人稿件事又近闹翻。大约是在《太平洋报》时期,胡氏为曼殊续过小说作品并将其印  相似文献   

15.
正2007年是南社筹备成立100周年,也是南社灵魂人物柳亚子诞辰120周年。为此,吴江电视台准备筹拍一部历史文化片来纪念这一革命性的文学社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系列片对于撰稿者来说不亚于是一次极限攀登的尝试。近年来,《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这两部反映历史的纪录片被看作是历史片的一个标杆,这些历史片不但是对于历史的一次回顾,更多的是用一种更为理性但也更为新颖的视角带  相似文献   

16.
柳亚子(1887- 1958),字稼轩,祖籍江苏吴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活动家,南社的创办人.辛亥革命后,柳亚子先后担任总统府秘书,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监察委员和上海的通志馆馆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柳亚子遭到通缉,被迫逃亡日本.第二年,柳亚子从日本秘密回国并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民主活动.  相似文献   

17.
黄恽 《兰台内外》2014,(2):14-14
正柳亚子(1887-195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1939年夏,柳亚子愤于日寇全面侵华,决心以死相抗。他有感于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与南明历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为砥砺全民誓死抗战的决心,他把自己在上海的居所命名为"活埋庵",蛰居其中,杜门谢客,准备以余生写成《南明史纲》,以昭诫世人。柳亚子埋头于明末各种正史、野史间,钩稽索赜,伏案不辍,同时又时刻关心着时局的进程。看到日渐严峻的战争  相似文献   

18.
一代报人成舍我不仅在报业史上成就卓著,其参与的社团活动(如南社、北大新知编译社、新潮社等)也令人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南社。南社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文化团体,于1909年由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在苏州发起成立。成舍我于1916年5月  相似文献   

19.
名人手迹     
<正>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原名慰高,字安如。早年崇信天赋人权,以亚洲卢梭自命,改名人权,字亚卢,又仰慕辛弃疾,更名弃疾字亚子。一九〇三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后与人共同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一九〇六年入上海健行公学任教员,加入同盟会。一九〇九年创办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曾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天铎》《民声》  相似文献   

20.
林庚白是南社中反同光体的健将,其言辞之犀利不下于厌恶遗老的柳亚子.然林庚白曾为同光体领袖陈衍的学生,学诗从同光体入手,本为闽派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