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对畲瑶土著文化的吸收与同化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文化对畲瑶土著文化的吸收、同化,有着比不同民族( 系) 、不同地域间文化的吸收、同化一般规律丰富得多的内涵。相当接近乃至相同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诸因素,是客家文化对畲瑶土著文化的吸收与同化得以长期进行并结果的基本条件;两种文化各自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上的优势互补及优胜劣汰,构成客家文化对畲瑶土著文化的吸收与同化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般认为岭南石狗文化圈的石狗崇拜近源是外来的瑶畲檠瓠,远源是土著的百越图腾。根据文献和民族语言的资料,岭南石狗崇拜的民族源流:既是百越神灵崇拜的遗存,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俗中的越、僮之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土著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因此,客家民俗曾受到百越民族及其传人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宗教信仰、节日、杂俗等方面论证,说明:客家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岭南百越文化,曾对南方汉族各民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迁徙路线和民族称谓、习俗信仰等方面看,武陵地区的巴虫延、苗族、客家与粤东虫延、畲、瑶和客家有着多重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 ,苗、瑶、畲都曾是畲田民族 ,其中瑶、畲最为典型 ,畲田的历史很长 ;苗、瑶、畲也都有盘瓠崇拜 ,但是苗族的盘瓠神话已经衰落 ,且流传范围很小 ;畲田民族对渔猎有很强的依赖性 ,而盘瓠神话恰是渔猎经济的表现 ,盘瓠神话在畲田民族中产生并流传至今。梅山文化的内核也是渔猎经济的产物 ,比较苗、瑶、畲的情形 ,文章认为勉瑶先民是梅山文化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客家原乡(赣闽粤边区)即已流行石古信仰习俗。从石古原型的象征意象、记忆和文化渊源来看,客家原乡传承至今的石古信仰习俗,与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乃至禹夏先民的石母崇拜一脉相承,其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以大山石壁洞穴为象征的"大母神"。  相似文献   

8.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延续大量中原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畲、瑶等土族文化融合形成的.依据目的和形式不同大体分为节庆祭祀仪式和节庆娱乐舞蹈表演两类.具有多元共存与兼容并蓄、山区农耕、节庆与宗教祭祀、宗族、地域、竞争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往的客家研究,偏重于从历史文献和谱籍资料来考证客家历史渊源,强调客家是纯粹中原汉族血统,这显然是与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相符的。近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认为客家的主体是少数民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血缘上去界定客家的观点,因而也失之偏颇。本文认为“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种族上、血缘的概念;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因素的,但其中既有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也有相邻民系文化的成份,但其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广西80多个县(区)中有客家人。客家人与当地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客家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客家音乐和壮、瑶、苗、等民族音乐彼此相互影响和吸收,使客家音乐不断发展和丰富。从中可透视出客家人文化和精神上的多样化、兼容并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畲族研究是我国东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畲族教育史研究是畲族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畲族古代社会教育研究更是鲜有涉足者。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畲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指出社会教育是古代畲族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对于畲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词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长江以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 ,尤其是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后 ,曾与畲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今天客家话中有些无字可考的语词 ,在百越语中可找到音近义同或音合义通的说法 ,可能是古百越语留在客家方言中的底层成分。而一些有字可考的相同说法 ,则当为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借用的结果。本文在音义论证的基础上 ,考释了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 55条。  相似文献   

13.
客家节日     
客家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一些"泛中国的节日"。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述客家地区庆祝新年、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节日的基础上,探询这些仪式在客家核心地区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其他汉族或非汉族族群是否也有相似的模式。最后用客家文化和畲族、瑶族甚至和壮族文化相融合所产生的文化来解释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15.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一支系的客家民系,和合文化也是客家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本文将通过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阈,从客家"显形文化"中的建筑、楹联、山歌、方言及民俗风情等方面探寻其"隐形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土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中进行的,特别是进入蒙元时期以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思维与民族音乐创作思维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较快地实现了与他民族文化的涵化与融合过程,对民族音乐创作思维的个性特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土族早期民歌继承、发展及民歌种类产生形成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壮族饮食文化习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习俗在内的饮食文化习俗。壮族的饮食文化习俗具有三大特点:喜食糯米食品,喜食生腌酸辣,饮食礼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