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连 《新高考》2005,(7):111-114
2004年5月20日,陈水扁完成了所谓的“就职典礼”后,在台湾岛内和国际上的“台独”分裂活动便逐步升级。(1)进一步谋求通过所谓“宪政改造”,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企图“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的、完整的国家”。(2)公然声称所谓“中华民国国号的最好简称就是台湾。”鼓吹“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3)继续推动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试析东亚联盟论的“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联盟论是日本人石原莞尔提出的侵略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鼓吹将东亚各国经济纳入日本战争需要的轨道,实现所谓“经济一体化”;其第一步是使中国东北地区殖民地化,然后是利用汪伪政权掠夺中国广大内地的资源,再后是“开发”南洋各国,最终在东亚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统制主义经济体制。东亚联盟论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日本妄图获得足与欧美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台湾局势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尤其是‘台独’思潮有蔓延之势,需要严重注意和警惕”,为了充分认识“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嘴脸,坚定海峡两岸必归一统之信念,以期共同扼制“台独”逆流,本文试就“台独”问题作以简要析评。一、“台独”势力的膨胀及原因所谓“台独”就是“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它是在美国、日本反动势力的策划、怂恿和支行下,逐步形成的分裂中国领土的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日本驻台总督安藤利吉策动一些军国主义分  相似文献   

4.
危机四伏的台湾石善全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局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行所谓的“均富”政策,一度为世人称道。但是,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所谓“均富”局面已难以为继。据台“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资料显示,1994年台湾最富有...  相似文献   

5.
1918年,段祺瑞秘密与日本进行军事结盟,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所谓“共同防敌”,既是段祺瑞政府军备扩充的借口,也是日本侵华政策的幌子。日本出兵不是对俄而是对华,段祺瑞不是对外而是对内。这份协定没能实现段祺瑞借日本之力武力统一的梦想,只留下了许多难以去除的隐患。究竟是“防敌”还是“强敌”,《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战后.海外台独势力活动在日本和美国兴起。50-60年代,日本的“台独”团体在海外台独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要有两种势力.即所谓的“皇民化台独”和“社会主义派台独”。海外台独既有联合.也有斗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去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的逐渐减少.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慢慢的衰落.最终成为美国台独势力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鬼子来了》可以说是对大陆以往此类影片中抗战大叙事的一次反叛,但却另辟蹊径,表现出了当时的另一种现实与人生,即在沦陷区的所谓“顺民”的情感与记忆。这一点恰与台湾电影《多桑》有异曲同工之趣,《多桑》亦是表达了台湾当地的“顺民”对于日本殖民的情感与记忆。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后期起白湾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技术教育。人职教发展过程小台湾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使之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科技乃至学1个性发展需要。本文重点介绍台湾职教课程模式的演变、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陆课程改革的启示。一、课程模式的发展变化台湾的职教课程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工学院式课程”变为单位行业训练课程;再转变为以职业群集课程为主;继尔出现多种课程模式并存和相互渗透的局面,出现所谓统合型课程模式。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是针对某一特定行化的就业需要而设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12.
“史官文化”的含义首先在于史官对中国文化的承担性,在中国,专制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义”,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礼”的支撑,一是“天理”的铺垫。礼与天理可以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两块基石。人们一般并不把君主看作是法律的象征,而是看作札的标志,所谓民本并不是以民为本位,而是以民为手段。在本位的意义上,民本的实质恰恰是君本.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华夷之辨这个问题,并对之作出深入思考的恐怕不是儒家,而是史家。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在日本殖民者占领和统治我国台湾50年间,对台湾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在实行残暴的政治压迫的同时,还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农业台湾,工业日本”,力图把台湾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了台湾经济,这给台湾社会经济和战后发展造成无尽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马关条约》曾规定朝鲜为“自主之国”,但战后十四年,日本就吞并了朝鲜。条约规定日本勒索中国银2亿库平两,日本则通过所谓库平需实足色、银镑兑换比价、驻军等手法,又多向中国勒索8350万两(含“赎辽费”在内)。日本强占台湾五十年,给台湾带来的不是“东洋文化”,而是暴虐统治和疯狂屠杀,日本殖民侵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黑金政治”龙象眼下,台湾岛内闹闹嚷嚷,各类选举陆续登台。这一现象被李登辉自夸为“政治民主化”。而岛内一些学者一针见血地将之概括为“黑金政治”。所谓黑,是指黑道、暴力介入选举日益严重。竞选人必须通过利益交换,征得地方黑道势力的同意,这已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第四个控制与利用台湾地缘区位的是日本。日本在 19世纪中叶 ,在西方国家压力下 ,不得不实行对外开放的“开国”政策。接着日本实行“富国强兵”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新政。随着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日本亦步西方大国之后尘 ,走上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是一个由西太平洋岛弧上的日本列岛组成的国家 ,其对外的侵略与扩张的方向 :一是向西往朝鲜半岛登亚洲大陆、想通过满蒙控制中国。这就是日本的“大陆政策”。另一是沿着岛弧向南、北扩张。向北是想控制千岛群岛与库页岛 ,向南是通过台湾进入东南亚。相比之下 ,东南亚领土面…  相似文献   

17.
论光复时期台湾高等教育祖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祖国版图这一历史性庆典过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富有使命感地揭起“光复后台湾省教育方针,既经本处一矫过去日本人统治时代所施行之殖民地教育政策,实施中华民国的教育”之大旗,推动台湾省整个教育事业,包括高等教育事业都踏上“从日本人时代之所谓皇民化而转变到祖国化之起点”①。众所周知,光复时期(1945.10—1949.4),以国民党为执政党的国民政府在台湾既有所作为,亦有所弊政。本文拟就其高等教育祖国化的历程加以回顾,试探其中某些有益教训。一、中国政府对…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因素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表现为政治上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外交上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经济上加强双方经贸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应充分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  相似文献   

19.
“靖难之役”并不是主张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所谓的“新人类”现象“新人类”一词源于日本作家之笔,指的是日本社会在高度现代化后所出现的、作为一种富裕社会的消极副产品的一些特殊青少年。因此,所谓的“新人类”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发展前提与青年自身发展逻辑的。有人认为中国也有“新人类”,并说其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当今媒体上已经成为一种热点,引起了许多方面的关注。究竟如何看待所谓的“新人类”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轻一生活在一种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这一切使得他在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和生活式上与前几代人都呈现出较差异。这种差异在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