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公孙尼子的《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专著。其《乐本》篇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曰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口单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由此可见 ,公孙尼子认为“乐”之本源是“物”。这里的“乐” ,是指“…  相似文献   

2.
正《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的确,音乐是神奇的,它不但可以表达人的情感,还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心生愉悦或产生伤感。美国一项实验证明,音乐还能够让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高专注力;让人变得期待交流;让人减少挑食;促使  相似文献   

3.
王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F0002-F0002
音乐的英文单词“music”,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onvtkn”,意思是缪斯女神的艺术。在中国,《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不论东西方,音乐都被认为是一种与美相关的艺术。它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更与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在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舞蹈就和诗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乐记·乐象篇》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这说明诗是用以表达内容,歌是用以唱出声音,舞是用以显示姿态的。三者都出自内心,然后乐器随之进行表演。其间的关系,确是难分难解。而《乐记》的《乐本篇》,更认为音乐是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称谓,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物而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关于音乐的文字,完成练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发端,本在于“心”之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这是古的儒家诗乐理论。而对于其中的“物”,钟嵘的《诗品序》又作了这样两方面的阐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声乐当中除了技巧以外,最是让演唱者抓耳挠腮去研究的便是情感投入怎样最真切,一首歌曲最为需要去诠释的便是它当中的感情,因为抓住了情感,那技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国最早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乐记》里曾这样记载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中国音乐对于情感的研究也是有史可依的。本文着重声乐演唱,阐述情感的投入各个要素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突出悲哀之情。"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思考、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物哀"受"物感"的影响甚大。二者的共同点是事物形象与内在感情的交融,物象触发情感,情感移注于物象,达乎情景融汇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乐记》音乐思想的儒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记》是我国汉代的一部音乐论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音乐思想、音乐美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我国音乐思想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探讨和研究《乐记》的音乐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将有重要意义。现存《乐记》的篇幅中,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的本源与本质。《乐记赠首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放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成羽族,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盛者,其声味以杀,其乐心感…  相似文献   

10.
"音乐始于人自身内"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的一句名言,它揭示了音乐的本源、本质和归宿。正如我国古代《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从中到外,从古至今,"闻乐而动、动辄合乐"是人自身内音乐本性的原始本能、自发的表露,是最自然、最可贵的,也是音乐得以繁衍、发展的源头。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音乐之源,使之不至于僵化和枯竭?——教育,只有对  相似文献   

11.
"乐""舞"相融     
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一般称乐,亦称乐舞.<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乐记·乐象篇>中也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可见,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王静 《陕西教育》2007,(10):46-46,58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le)之,及于戚羽,谓之乐(yue)"[1].  相似文献   

13.
在文艺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居于探索而且至今仍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这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仅就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推动作用,谈一点浅见。 一 重视研究文艺创作中的情感问题,是我国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在情感来源和情感产生问题上,我们的先人已经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的情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结果。古人所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相似文献   

14.
律诗中之拗体,唐人谓之变体,固无一定之体式,不得言体,只是诗人于句中拗平仄而不救,联间失粘对弗顾。非是不知,盖“诗者,志之所之也”,固以宣心达意为主,宁失律而不伤情意也。但,虽失律而犹音节流美如弹丸,毫无吃口之嫌。古人律诗中,不少佳作,出乎律而反高于其律,出奇制胜者,此其故何哉?乃妙合自然也。 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曲调),谓之音(《礼乐论》)。元陈■释此最精,具言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之感于物而生。人心虚灵不昧,感而遂通…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优秀结晶,"物感"与"物哀"本身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分别以中国的南北朝和日本的平安时期为重要转折点,"物感"和"物哀"理论在走向成熟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主客体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巧合的是,"物感"与"物哀"所蕴含着的这种主客体关系,也因各自的这次转折而彰显出其隐含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王船山哲学中,情被把捉为天人之“际”。情者,性感于物而动。情-感在把性(此在)带入情境的同时,也已经把相感之物带入情境。情-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这一最原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作为精神产物,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首音乐作品都有其存在的内涵,让每位孩子都能听懂音乐,了解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神奇和美妙,增强热爱音乐的情感,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正德厚生"是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的校训,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就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这里的"德"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的含义,而是指事物的属性;"正"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事物的属性平正,不偏斜。从过去的治国理念到现今的治校理念,"正德厚生"都无不体现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在教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发生变化,并赋予时代特征。"正德厚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和贝克莱的"心外无物"的观点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但也有些具体的差异。首先,关于"心"的问题上,王阳明的"心"或"心体"指内存天理的道德之心,而贝克莱之"心"是认识、产生观念或对象的精神实体。其次,在"物"的理解上,王阳明的"物"虽然可以泛指各种存在之物,但主要指意向性的活动和赋予对象的意义活动;贝克莱之"物"是指观念的集合物(对象、事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依心而在"。最后,在"心外无物"的观点上,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主要包括三种含义:意之所在便是物,事物之意义因人而存在,仁者的境界;而贝克莱所谓"心外无物"则有两层含义:作为观念的"事物"不能在精神之外存在,心外没有物质实体存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开始,就总结了情感和声音的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声乐歌曲的表现力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本文从音乐作品内涵、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及饱满的范唱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从而把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