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大丰县县委召开的一九八五年度通讯报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县委宣传部长向一位拄着拐杖的青年发给了奖状和奖品。这位青年就是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员、三渣乡成文村第五村民小组共青团员潘俊山。小潘今年二十三岁,四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一条腿瘫痪,只能靠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他一九八○年高中毕业后,爱上了新闻报道工作,平时坚持读报和听广播,写稿,并经常向老通讯员请教,稿件质量提高很快。如他写的《农药小包装就是好》一稿,发表在《经济日报》上,《棉叶还田应注意些什么》一稿被《农民日报》采用,《热心新闻工作的退伍军人》一稿被《新  相似文献   

2.
与共和国同一生日的焦作日报总编辑柴国庆,当年在部队就是新闻爱好者。这位1970年入伍在新疆戍边的青年本来干的是军事教官,后因偶然参加一次部队新闻写作竞赛,初露锋芒,被选调做了专职新闻干事,从此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转业后第一批来到了报社,从普通编辑、记者到部主任,从副总编到总编,一干就是12年。在他去年6月接任总编辑的时候,担子并不轻松。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办一流的报纸,创一流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南人 《新闻天地》2006,(5):12-14
年轻的记者患上疾病、家庭连遭恶运,重庆新闻人用善良和爱心感动了一座城市。这是发生在重庆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重庆晨报青年记者王华。2005年4月25日,他突发重病又无钱医治时,重庆新闻同行走近他  相似文献   

4.
办好报纸很需要有一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的编辑队伍.从事新闻工作才5年的李皖,是长江日报这支优秀青年队伍中的一员.他跑高教战线抓出的新闻屡出新意,频频被转载,引起许多人关注.长江日报还专门召开李皖新闻作品评析会,探讨新闻发现问题,这次业务研讨活动,对九十年代如何抓新闻提供了若干思考.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记者要发现新闻,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新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皖之所以在新闻发现中颇有建树,主要在于他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即“问题说”: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而问题的真假和深度、广度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就“问题说”的形成,李皖谈了自己的实践过程:从注意文字到注意事件特征到注意事件所揭示的问题.他刚参加工作时,写新闻主要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文字把新闻事件描摹下来,也就是写“热闹”,对事件本身则不做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5.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读者怎样读报——兼谈青年时报的办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看到,绝大部分读者不是在读报纸,而是在"翻报纸";读者需要报纸为他提供更大阅读效用的新闻,换成大白话说就是,读者需要报纸为他提供更解渴的新闻. 近年来,伴随传播技术、广告营销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升级,传媒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报纸的读者结构、读者的读报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联系青年时报近年来连续开展的杭城读者调查,我们对当今读者的读报行为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努力把分析的成果,运用到青年时报的办报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7.
在信江河畔,在鄱湖之滨,在广袤的田野上,在机声隆隆的工厂里,经常活跃着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扛着摄像机四处奔波的记者,他就是今年江西省广播电视系统“三爱”十佳标兵获得者、上饶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兼记者张爱明。张爱明喜欢用美学的视角来做新闻,哪怕是一条简单的时政新闻,他也会利用会场内外的信息,来扩大时政新闻的价值含量。如2002年4月4日江西卫视联播播出的:“中国青年组织助学行动在上饶正式启动”,在这条动态性的消息中,他没有直接讲这项活动的起因,而是通过采访受助对象来向人们透露了助学行动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一本本证书见证了他的荣誉,一篇篇刊发的稿件诠释了他新闻路上的印迹。自参加工作后,工作岗位在变,但他对新闻的热爱没有改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用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辛勤耕耘在方格间。他,就是河南省洛宁县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副主任樊鹏琳。  相似文献   

9.
《长江日报》两年多来注重抓好青年记者成长关键期的培养工作,从思想、业务和机制上,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成长的“生态环境”,使一批青年记者脱颖而出,逐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长江日报》采取的“抓关键”.就是抓住年轻记者参加新闻工作头两三年的重要时期,从政治思想和新闻业务两方面加强培养,着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敬业、爱业的热情,产生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压担子”,就是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采用“逼”和“压”的外力作用,并勇于放手让崭露头角的青年记者在重头报道中挑大梁,使他…  相似文献   

10.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前,他怀着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开始了他企业报新闻记者的生涯。10年来,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  相似文献   

12.
韬奋是一代名记者,他的通讯和言论唤醒了一代青年走上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新闻斗争与实践中,在反复的比较和选择中,韬奋还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终跨入了马克思主义者行列。韬奋与他领导的新闻事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韬奋,探寻其成才内因,对于当代青年记者的成长应当说是不无启迪的。自觉的思想改造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新闻队伍里, 有一个能写能走的独腿记者,地就是泰县广播电视台驻张甸区的记者胡银虎。胡银虎虽然只有一条腿,可是他走的路不比人家少,写的新闻报道超过他的同事。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车上挂着旅行包,整天生活在群众之中,打听到那里有新闻线索,蹬上车子,走过一村又一村,嘴巴不停的问,手在小本本上沙沙地记,采访完了,随便趴在那里就写。 10年前的胡银虎,18岁的高中毕业生,两条能跑善跳的腿在同学中颇有名气,打球赛跑都行,他为此而骄傲。可是,正当  相似文献   

15.
乡村土记者     
近几年来,在泗阳县通讯报道队伍中,有个青年开始崭露头角,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一九八○年初到一九八三年底,他采写的稿件,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一百六十余篇,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土记老”。他就是退伍军人庄勇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7.
大半天地在校园里转悠,报社里常常不见他的身影;黄昏时分,那胖乎乎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孔照例在办公室里出现了。没看他怎么忙乎,第二天的文汇报上总有他的报道见报;有时一、二版同时刊发他的新闻稿。这就是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张自强。一些青年记者惊异于他的发稿量,称他是“高产记者”。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创出了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在民权县龙塘镇,一提起青年农民杨根生,有人会说:“他,不就是那个土里土气的新闻迷吗?”今年24岁的杨根生,1988年高考落榜后,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来由于刻苦好学,在省地报刊、电台发表稿件近百篇,其中《油灯之下写父情》先后被《河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采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跨进新闻单位,越来越多的青年采编播人员正在接替中老年采编播人员,活跃在工作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迅速地提高青年采编播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以为无疑是当前各新闻单位在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对所在新闻单位以及其他新闻单位交流的情况分析,当前不少新闻单位在培养、使用青年采编播人员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使用多、培养少;赶场多,学习少;批评多,帮助少的现象。一些新闻单位在日常宣传、事业建设中忽视、放松了对青年采编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单纯地叫他(她)们自己去闯,让其自生自灭或自生自长。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习惯于使用“成品人”,对新进来的年青同志不注重培养教育,“传、帮、带”的好传统淡化了。有的单位甚至对刚  相似文献   

20.
一位家境贫寒的青年农民,在辛勤劳作之余,两年来,发表新闻稿件200余篇,连续两年被评为县模范通讯员。他就是光山县泼河镇孙围孜村26岁的苏汝群。1982年,苏汝群初中毕业。尽管他学习成绩好,老师曾多次上门动员他继续学业,并答应在学杂费用上给予适当照顾,可是家里实在无力供养他上学了。失学后,除了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