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州杨氏土司在历史上曾统治播州七百余年,此时期的播州地域文化以汉文化为导向,以仡佬文化为主体,同时混合交融彝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播州土司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
杨氏始祖杨端自唐时人黔平播,留播自任播州刺史,杨氏从此开始了对播州长达七百二十五年的统治。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攻占宋都临安,宋亡。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臣到播州招降,杨氏第十六代传人杨邦宪见大势已去,纳土归附元朝,仍袭守播州,升任宣慰使。元十九年(1282年),杨邦宪死,其子杨汉英承袭父职,他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注重文教,发展经济。因对发展播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为维护西南边陲统一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而受到元朝廷的赏识,立传于《元史》。他一生中被元世祖、  相似文献   

3.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它和湖南、湖北的另两座土司城遗址一起,2015年被列入了“中国土司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古代西南民族地区中,播州杨氏是最强大的土司势力之一,从唐至明统治播州地区700多年,除海龙屯之外在贵州大地上还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当数杨氏家族墓群。在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探究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清理发掘并确认了杨氏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29世土官或土司中15人的墓葬。文章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杨粲墓、杨价墓、杨辉墓等出土的器物、壁画、碑刻、石刻等,揭示杨氏墓葬体现的“华裔杂糅”的文化交汇融合,并结合文献阐释文物背后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学是观察社会行为主体相互关系的一种视角,其理论构建对于思考民族边疆问题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明王朝与播州杨氏土司间的政治博弈,在明王朝的控驭下,从双方互利合作到失衡、对抗最终爆发战争,战争的结局是明朝铲除了杨氏在黔北七百余年的统治。探讨明王朝与黔北杨氏土司的关系及其变化的基本历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地总结明代治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杨氏家族统治播州长达七百二十五年,见证了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几个阶段。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文章梳理第二时期的历史沿革,认为这是杨氏家族统一,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的时期,也是杨氏土司发展走向强盛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播州土司以其统治时间长、领辖范围广、势力强大而著称西南.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播州土司杨氏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与对外交流,从而使播州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长期保持良性互动.其文化建设主要包括重金延聘名师,传播汉族文化;开科取士入播,士子进身有望;遣子弟入太学,培养大小土司;土司承袭子孙,必须读书习礼;创建土司官学,扩大教育对象.其对外交流主要包括朝贡——礼尚往来,互动深化;征调——饱含三种情怀,忠君爱国民族.  相似文献   

7.
杨氏家族统治播州长约725年,见证了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几个阶段.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自第一世杨端至第十世杨惟聪为第一时期.文章梳理第一时期历史沿革,认为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杨氏作为外来汉人,未采取任何汉化措施,相反注重与当地民族相融合的阶段;二是站稳脚跟势力渐强后,家族因权力之争内部矛盾凸显阶段;三是规范家族权位继承体例阶段.总的看是杨氏巩固其在播州的存在地位并逐步完善家族团结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其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也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有联系。唐末杨氏领播,文教寂灭无闻,直到南宋初杨氏十一世土官杨选开始择师礼贤,注重文教,土司教育才开始了它的进程,这对促进播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播州土司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有其文化原因的。  相似文献   

9.
“杨保”名称的出现当与唐代中晚期边地军事设置“堡”相关。杨端进入播州后,征服当地僚人,得到僚人信服,“堡主”演变为“保主”,杨氏及其部分随征将士成为“杨保主”,僚人及部分随征将士成为“杨保子”;播州杨应龙被平定以后,明朝对播州进行处置,将播州一地民众笼统称为“杨保”。在杨氏主播期间,播州的改土归流,杨氏存在着“本土化”“播州化”“夷化”“蛮夷互化”的过程,因之,“杨保”也就存在多重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10.
明初在播州共设立十个土司,"五司"是距贵州较近的草塘、黄平、余庆、白泥、重安土司。随后播州崛起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豪族,是为土目。万历时期,"五司七姓"与播州宣慰司杨氏的矛盾激化,"五司七姓"之民告杨应龙谋反。朝廷命川贵官员处置,奏民又不断阻扰和破坏,使杨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最后引发"播州之役",播州改土归流,推动了与内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纳春英 《历史教学》2007,(14):20-24
播州宣慰司地处偏僻,杨氏借其列祖余威经略播州,自洪武至万历历经九代,多次受赐服,所赐之服不仅有品官的官服,还有麒麟服、蟒衣、飞鱼服.赐服制在明中后期形成滥赐的局面,表面上看.这是明中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冲击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是明中央政府财力匮乏时的管理新手段.播州宣慰司杨氏的赐服经历就比较典型.  相似文献   

12.
播州宣慰司地处偏僻,杨氏借其列祖余威经略播州,自洪武至万历历经九代,多次受赐服,所赐之服不仅有品官的官服,还有麒麟服、蟒衣、飞鱼服.赐服制在明中后期形成滥赐的局面,表面上看.这是明中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冲击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是明中央政府财力匮乏时的管理新手段.播州宣慰司杨氏的赐服经历就比较典型.  相似文献   

13.
杨氏家族统治播州长达约七百二十五年,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自第一世杨端至第十世杨惟聪为第一期,自第十一世杨选至第十六世杨邦宪则为第二期,自十七世杨汉英至二十七世杨应龙则为第三期。论文梳理第三期历史沿革,认为这是杨氏家族在文化上对汉文化从崇尚到疏离、以致排斥;在政治上从亲近中央政权到疏远、以致对抗,从强盛走向衰落、终致覆灭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播州土司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民族较多,要经营这一地区,就得仰仗地方势力加以开辟,故杨氏自唐乾符伊始,就积极经营这一地区,辖区从唐朝仅据有遵义、绥阳等地,到元朝统今遵义市全境、黔南州北部及凯里市西北部诸地,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然万历年间,蒙古势力突破明朝的西南边防,直驱云南,恰在此时,播州杨氏为乱,对抗朝廷,为维护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朝廷在此不得不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隶四川、贵州行省统辖。雍正时,遵义入黔,至此,播州杨氏辖地完全隶属贵州省了。故揭示历史时期播州土司辖地变迁过程,对于正确理解元明清诸王朝的西南经营策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播州土司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南宋时期文教昌盛,明朝初年学校教育随之兴起,儒学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明代中后期播州文教在土司统治的桎梏中又陷停滞落后。  相似文献   

16.
"王学"在明代影响至巨",黔中王学"因其与王阳明谪居贵州和龙场悟道的特殊因缘,而成为"王学"的重要一支。但是,整个明代,与贵阳仅一水之隔的播州(今遵义)地区,却不见任何"王学"影响的痕迹。造成此历史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播州杨氏土司对汉文化的抵制,二是明代播州地区汉文化水平的普遍衰落与文化发展环境的恶劣,三是播州隶属关系的长期不确定,使其未能有效对接中央文教政策。而"王学"不入播州这一文化现象更深层反映的是汉"夷"文化的交往,以及土司制度对文化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海龙屯是播州杨氏的军事要塞和统治据点,其一生主要经历了南宋时期的修建、明万历时期的重修和平播战争的破坏。自中国启动土司遗址申遗以来,土司研究进一步深入,有关于土司遗址的考古工作也愈发得到各界的重视。贵州省海龙屯遗址考古团队,自2012年开始历时八年对海龙屯进行了实地考古工作,而于2022年付梓出版的四卷本《海龙屯》,正是这一工作的结晶。《海龙屯》以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融合的视野,全景式地剖析了海龙屯土司遗址,可谓揭开播州土司历史面纱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平播战争是一场以牺牲少数民族和地方利益来维护封建中央统治的战争。战争打破了播州人民平静的生活,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结束了播州的土司统治时代,改土归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平播战争是一场以牺牲少数民族和地方利益来维护封建中央统治的战争.战争打破了播州人民平静的生活,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战争结束了播州的土司统治时代,改土归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正>“北看长城南看屯,千年戍边一日览”。海龙屯,一座建在悬崖上的“紫禁城”,始建于1257年,曾是一座不可撼动的军事堡垒,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代,成为播州杨氏政权的首府,亦是南宋时期播州抗击蒙古军的古堡,“平播之役”中海龙屯连同播州杨氏725年的政权一同毁于战火。海龙屯遗址与养马场、养鸡池、炮台坡、打眼岩遗址等配套完好,是集军事防御、土司行宫、军事训练和给养为一体的军事堡垒体系,是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军事城堡,同时也是中国52个世界遗产名录中仅次于长城的军事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