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隐喻、转喻是从认知方式的层面上解读的。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与分离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喻、转喻的心理机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语言学阵营中,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的提出影响深远。凸显原则是认知语言学用来解释语言构造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拟以ECM为理论框架,凸显原则为导向,来全面分析汉语歇后语,解读其认知机制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利用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CM)和事件域认知模式(ECM)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认知阐释,弥补了间接言语行为语用阐释的不足和缺憾。ICM和ECM运用知觉采集筛选的与角度、需要、目的等相一致的某一部分信息或要素信息代替整体事件域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突显信息的选择、处理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相关性,保障ICM和ECM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解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转喻的修辞功能研究逐渐淡化,认知属性的探究日益深入。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下,转喻的研究经历了转喻视角化,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转喻的矩阵域观,内涵外延传承说,以及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阐释。这一研究趋势也促进了隐、转喻的关系探索的深化,从最初的包含关系、两极观,到连续统,继而发展到转喻基础观,即隐喻的生成、建构或理解依赖转喻。  相似文献   

5.
赫鹏波 《海外英语》2016,(15):197-198
事件域认知模型(简称ECM)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很强的解释力,可解释很多语言现象。2015年的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用语,它们具有很强的衍生性。文章将从ECM角度,对"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和"Duang"三个网络流行用语进行分析,以深化ECM理论在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本文探讨了隐喻和转喻型菜名的类型。隐喻型菜名主要分为单一隐喻和多重隐喻,转喻型菜名主要分为单一转喻和多重转喻,在菜肴命名过程中还存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此外,命名者在给菜肴命名时具有三种倾向性:文化选择倾向、个人体验倾向和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7.
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式(ECM)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不仅可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句法构造的基础,还可解释语义和交际层面中的诸多现象。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信息最直接、核心的载体,对其的研究一直只限于翻译和文化的层面,并没有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式来解释电影片名中的词汇,其不仅可为ECM提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能够为电影片名的词汇翻译做出一个统一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的主要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降格,词义升格和词义转移五类。关于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王寅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进行了简要解读。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是王寅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型,它弥补了Langack?er, Talmy, Lakoff等人提出的认知模型的不足,具有较强解释力。该文以hand和head为例运用该理论对词义转移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9.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域认知型(ECM)是在批判继承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Talmy,Lakoff,Panther&Thornberg以及计算机科学家Schank&Abelson分别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理论框架的基础形成的。该理论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重视事件内部要素的层级性;兼顾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既分析句法构造的形成,也试图扩展到解释语言的其它层面。文章以事件域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语篇连贯现象。  相似文献   

10.
转喻认知导向的英语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思维渗透在语言、生活、思维和概念的各个层面.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言语形式单调和不地道的原因是缺乏转喻认知思维,明确了培养转喻认知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突显事物的典型特征、构建事件的全过程、明晰英汉不同的认知视角等具有转喻运作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转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的不同范畴之间的一种替代,体现的是邻近性和突显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究转喻在词义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认知语言学阵营中,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时间型歇后语为歇后语中以时间来隐喻世事人情的一种特殊歇后语。通过ECM的理论框架,能全面地分析时间型歇后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传统修辞观和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转喻的概念本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制约转喻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因素。本文认为概念整合,突显,完形理论可以从认知角度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提供解释,关联性和经济原则从语用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转喻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以突显部分代整体"的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探究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别称,对于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化、物产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作为一种命名活动,别称同样体现了一般的命名机制,而基于语言认知视角解读其别称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文章选取人们熟知的国家和城市的别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命名转喻观"来探讨别称的认知理据以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以期深化人们对命名转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转喻是一种认知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以一个概念实体为参照点,为认知另一个在同一领域内的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转喻的认知往往通过凸现的部分或者邻近的部分来把握整体映射。本文探讨了转喻的认知、结构和功能,并且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转喻机制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是国外认知语言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但国内学界却较少关注。该文从"框架中的某个元素成为源域"和"框架中的某个元素成为目标域"两方面考查了关联性隐喻与转喻的关系。研究发现:"悲伤是下"等隐喻具有一个转喻基础,而构成转喻框架中的一个元素经过抽象化后成为隐喻的源域。另一类则与之相反,即"知道是看到"等隐喻,虽然也存在转喻基础,但构成该转喻框架中的元素,原本位于相对具象的层面,即所谓合并的阶段,之后扩展至抽象层面,才发展成为隐喻的目标域。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理论,状态变化事件是运动事件的类比性隐喻延伸。本文基于实证研究,以状态变化事件中核心图式的语义表达形式"UP"和"上"的认知理据为切入口,从可触性的语言表征层面探讨状态变化事件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状态变化事件既是运动事件的类比性隐喻延伸,又是转喻延伸,隐转喻机制单独或共同起作用,共同作用成分偏大。  相似文献   

19.
从"云监工"命名的语言现象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理想认知模型(ICM)、认知参照点、转喻功能"突显性"等理论对2020年初武汉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命名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疫情期间出现这一网络现象的精神生理本质与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文璐 《海外英语》2012,(21):222-223
以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为理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对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动态分析。ECM对言语幽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通过ECM中的事件(Event)、行为/事体(A/B)、特征性或分类性特征(D/C)三个层面探究《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产生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