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懿 《现代语文》2008,(5):115-117
古人在遇到瘟疫等疾病时,总认为有疫鬼在作怪,便举行儺祭,驱赶疫鬼。于是“儺”成为中国古老的驱逐疫鬼、祈求平安的仪式。儺如何成为这种文化事象的代名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汉字的表意特征及儺祭的一些内容,着重考察了“難”“儺”的关系,及“儺”字的起源、变化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说傩     
作为非遗的傩舞傩戏,是傩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想深入了解它们,得从"傩(儺)"字入手。儺、難字的初文堇(■)字,新解为对妇女难产的描摹。由此引申为灾难,并由飞鸟转嫁灾难的巫术行为而构形出"難"字,"儺"则是从事"驱除疫鬼之祭"的行业和专门人才。傩事常与巫术相结合而行,它们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表达了人类的顺生、厚生愿望。  相似文献   

3.
傩,起源于原始宗教,是中国远古时代人们为驱逐疫鬼所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源于先民对客观世界的无知、抗争及对生命本体的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于是在先民对自然、对灵魂、对生殖、对鬼神的崇拜、信仰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傩".傩,就是衍化出来的一种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4.
秦"畤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畤祭是对天神的祭祀,这一祭祀方式在秦时非常盛行,从秦襄公立西畤到秦献公立畦畤,这一祭祀活动持续了四百余年,甚至还延续到西汉时期.畤祭的发生和发展,是秦力量日益壮大的表现,同时伴随着对外势力的扩展.秦始皇虽然利用"五德终始说"把秦定为水德,但是他对畤祭并不重视,在畤祭中并未反映出对黑帝的祭祀.  相似文献   

5.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囧"形义新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囧"的形义,传统有"窗户说"、"仓廪说"、"祭名说"、"地名说"四种,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论证甲骨文" "的形义,认为: 取形于大明之日,在甲骨文中用作祭祀地名.  相似文献   

7.
"野合而生孔子"之"野",既非一般意义上的"野外",更非"不合礼仪"之义.而是古代,处于野外丘陵之中,祭祀地母的节日--社祭之地周围的丛林.  相似文献   

8.
学界在有关"禹步"起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若干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发生,主要缘于对"步"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其实,"步"在上古社会是一种禳除灾害的祀典仪式,而禹与这种"步"发生联系又同禹的山川神主特殊身份密切有关.春秋战国之际的巫师阶层根据民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由大禹所创制的"步"祭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巫术功能的一套步法.后来兴起的道教又在此基础上对"禹步"加以吸收,特别是在"步法"层面上求变化,导致后世道教"禹步"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把敦煌所出文字文本与天水所出隋画像石图像本对照研究的尝试.安城有祆教祈雨祭,诗云"更有雩祭处,朝夕酒如绳".天水隋石棺床石屏风原编号第9图,有酒自高处人工制造的牛头口中流出,酒流如绳如线,朝夕不辍,下有人跪拜.此图当为粟特等胡人以酒祭祆教雨神得悉神(Tir),此即"雩祭",所用之酒不排除有专用于祆教祭祀的豪摩(Haoma)酒.  相似文献   

10.
西周金文动词中"啻",的词汇意义较为复杂."啻"有三个义项,同"嫡",义为嫡传;同"褅",义为祭名;通"敌",义为匹敌.  相似文献   

11.
梁霞 《文教资料》2008,(31):63-64
春秋初期曾雄霸一时的郑国由于长期内乱而从此衰落,郑卿祭仲反复不臣为内乱的重要原因.但大多学者都将其行为归结为环境使然,而忽视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特点.本文从此点出发,较深入地分析了祭仲本身善于弄权的原因,探讨了祭仲对郑国的弄权行为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意思是才过去了多少时间,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清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曾儿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  相似文献   

13.
彝族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俐侎人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茶是有灵魂的,因此要对"茶祖"进行祭拜,希翼得到"茶祖"的庇佑.而祭"茶祖"仪式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彝族俐侎人独特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汉庙祭乐歌辞的语言结构形式及其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记载看,汉庙祭乐章歌辞,用于外祭者主要是叔孙通所造辞章及用于原庙的"三侯之章"(即刘邦<大风歌>),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等数十人所造的十九章<郊祀歌>,亦间或用于庙祭;用于内祭者,主要是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十七章<房中歌>.对于以上这些用于外祭和内祭的乐章歌辞,以往的许多研究者,仅从字面上去和"楚辞"作对比,认为其语言结构形式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汉高祖等人是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修养的,所谓"刘项从来不读书".只是由于汉高祖对楚声楚调这种地域性色彩很浓的音乐文化极其喜爱,并因为他的这种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汉帝国的宫廷礼乐包括乐章歌辞的创作.所以,从深层意义上讲,汉内外庙祭创造和使用的乐章歌辞语言结构形式,主要是西汉时楚地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地域性语言和该类乐章歌辞要求使然,带有很强烈的"原生态"特点.以它们为代表的汉庙祭乐章歌辞,体现出了"质朴无华,气象宏大"、"古穆精奇,典雅宏奥"、"唱叹吟咏,寓教于乐"等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苗族"鼓社祭"中的戏剧具有艺术的神话模式特征,是中华原始戏剧的活化石.其宗教祭祀仪式上的戏剧表演,与其说是祭仪的一部分,毋宁说是借祭祀之名行艺术之实,其本质意义是为人的和属人的.  相似文献   

16.
"敬大王"仪式是集洪泽湖渔区渔民传统宗教信仰、民间风俗、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祭祀仪式活动."敬大王"仪式拥有十分浓郁的洪泽湖文化气息,如祭"金龙四大王"时要跳《魏征斩小龙》、《刘文龙赶考》及拜"大王庙"等内容,都体现了人们与洪泽湖只见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促使人们敬畏湖神的思想意识和"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一)商周的"社"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洞见本原的名论.先有人民而后有公社,有了公社而后才有国家,民贵君轻的论点,是孟子就他所见所知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出来的.照古代的语义,社是田神,古籍或称"田祖"(诗甫田),或称"地主"(说文).古人立社为的是祭祀田神.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祭肥:春祭在开始春耕时求田神保佑,秋祭在收获时谢神.这两次祭神名为"祭社",有时就简单称为"社"(如春社、秋社),祭社也必祭稷(五谷神),所以社稷连称,通常只单称"社",说社,稷就包括在其中.每一共同体各有各的社,不容改变,所以"变置社稷"在古人  相似文献   

18.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9.
"类"的内涵是探究"类"与"类思维"的根基,在中国思维史与中国逻辑史上意义重大。先秦时期,"类"的内涵较为丰富,涵蕴多层意义,从"类"的本义——兽名及以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祭名、"善"义开端,到"分类"及以此为基础所迁延出的"族类"、"事类"、"物类",最后到"比类"或"推类",这不仅是先秦"类"的内涵进展的逻辑进程,实则也是先秦"类"的内涵前行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20.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