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报社》通过腾讯网,对51488名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76%的教师认为职称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繁重压力,19.7%的教师认为发表科研论文给他们造成了重压。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理事长吕敏说,“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发科研论文引起的争论由来已久,是老问题了,但是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为论文而论文,造假的老师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潜心搞起教研或者与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他们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不过,在平时与老师经常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太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却都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中小学教师评定职称要先发表教学论文或论文经过专家鉴定认为合格后才能正式申报。“教师要不要写论文”,在以往的教育热点中也有过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写论文是科研兴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一位53岁的教师找别人代笔写一篇论文并发表。问其原因,这位教师道出了困惑与无奈:尽管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上千得很出色,但没有论文发表而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据调查,目前不要说农村偏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因“论文发表”问题伤心过,就是大多数农村乡镇的中小学教师也“迈”不过“论文发表”这道坎。农村山区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没有“论文发表”就一票否决,给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晋升带来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师专业化”、“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与专业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在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专业研究者鼓励教师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资料,然后整理成教育论文并争取公开发表一中小学教师最初刈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专业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专业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支持  相似文献   

6.
研究型教师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很多中小学也纷纷仿效大学.把教师参与科研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也不乏学校硬件规定教师必须每年发表多少篇文章才算合格。因此,在“研究型教师”的旗帜下,广大中小学教师把科研和论文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完全忽略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即课堂教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小学要把教育科研放在突出的地位,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是,中小学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摆在我们而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9.
论文写作是教师整理思想,总结经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单纯的“教育者”向“教育者”兼“研究者”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撰写教育论文来提高科研能力。笔者在教科所参加教师论文编辑工作七年,审阅了相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看到一些信息,一些人认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的标准助长了论文抄袭之风.他们觉得中小学教师不是高校教师,不承担科研任务,评职称时应该取消论文要求;中小学教师只要书教得好,就是好教师,他们不需要承担科研任务,也不用搞什么课题,有的课上得好的老师未必能写出好论文,而写得出好论文的未必课上得好.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青年教师一谈教科研,就与某某教师做了多少个省、市级课题,发表多少篇论文,获了多少篇奖等成果联系在一起,仿佛教师搞教科研与“写论文”画上了等号,似乎发表论文就是老师“教科研成果”的唯一追求。于是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论文汇编和论文发表越多的学校教科研成果也就越大,为此一些学校开展教科研实际上变成了“写教科研”、“编教科研”。  相似文献   

12.
冯蕾 《天津教育》2006,(4):31-32
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我国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构成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有一种功利倾向,即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搞科研,而是为“研”而“研”,为“写”而“写”,为评职称或装点门面搞科研、写论文。其具体表现为:选题脱离实际,所选课题或者很大,或者自己很不熟悉,根本研究不了;不注重研究过程,只是到最后交一篇文章了事;编、抄严重,弄虚作假。其结果,文章虽得了奖,但自己的实际问题一点儿没解决。不少学校在介绍本校科研工作如何先进时也只是说有多少篇论文获奖、发表,而从不说通过科研本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多大提高,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诸如抄袭、选题不当、脱离教学实际、表述不规范等,本文以吉林省延遗朝鲜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为例,从教育科研出现的问题入手,论述了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繁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材料[1]显示,“六五”规划期间,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总计只有数百人,且主要集中在中央教科所和高等师范院校。到“八五”规划后期,基础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而且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更是迅速壮大,总数已有数十万人。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已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兴旺局面。有些教学改革实验,一个课题组参与不同层次研究与实验的教师就达上千人甚至数千人。从中小学教师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局面更是喜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科研兴教”的思想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新的形势下结合自身的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开展教育科研,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一、存在的问题1.领导、教师科研意识薄弱,部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事,与中小学教师无关。相当一部分中小…  相似文献   

17.
一份报告表明:辽宁50%的中小学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份检测报告显示,教师这一行业已越来越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在欣欣向荣的背后,呈现出写作目的的功利趋向、写作过程的学术缺失、论文发表乱象丛生等困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困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为使中小学教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走向正规,提出以下建议:组织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培训;规范学术论文的评审制度;设立科研副校长制度,实现专家专项指导;引导教师自我提升科研写作能力;施行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相似文献   

19.
以教育科研为内动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功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老话题。在有些专家看来,中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科研,甚至认为这是瞎折腾。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有类似的想法,往往把搞教育科研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因而缺乏内在的需求。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广  相似文献   

20.
近来,很多报刊纷纷报道一则“海南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不再是硬性条件”的新闻,据说海南省近日出台《中小学、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代表作鉴定实施办法》,论文发表不再作为教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还说海口市部分教师对此举拍手称快:“以后再也不用为评职称而交论文发表的版面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