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迅 《航空档案》2005,(5):82-86
1999年10月1日,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了气势宏伟的建国50周年庆典,庆典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空中大阅兵。132架包括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空中加油机、强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各式战机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显示了国威军威。其中歼击机队有我国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和歼8Ⅱ共36架,这两种先进歼击机的总设计师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师、两院院士顾诵芬。作为一位从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伊始就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2.
《航空档案》2011,(4):61-106
坚持改革创新,实践军民融合.1978年,航空工业确认了飞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目标.经过艰苦奋斗,1990年,我国拥有了第一部全波形多功能火控雷达“神鹰”雷达;1991年,成功实现了加油机、受油机空中加油;1995年,我国第一种超声速歼击轰炸机歼轰7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98年,国产歼11A飞机相继首飞成...  相似文献   

3.
《航空档案》2007,(1):72-77
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1984年6月12日首飞了一架新型战斗机,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8Ⅱ型超音速战斗机。该机采用的两侧进气布局,一改我国原有战斗机的机头进气方式,是我国投产服役的第一种较现代化的机型。虽然歼8Ⅱ是由我国自行设计的,但是从外形上就会发现,歼8Ⅱ与苏联在1962年5月30日首飞的苏一15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基本结构都非常的相似,很容易就会把这两种飞机搞混。对这两种如此相似而发展的时间差距达22年的飞机之间进行一次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作战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的这两种战斗机在设计中所追求的完全不同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22日上午7时许,中国某机场,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一架空中加油机扶摇直上,很快消失在一片云海之中。旋即,两架高速歼击机编队昂首直上云霄,奋起直追。  相似文献   

5.
孟飞 《航空档案》2005,(8):21-22
综合新华社和《解放军报》等消息:在今年8月18日到25日的中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中,空中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俄罗斯和中国展示了许多空中作战武器装备,包括歼击机、轰炸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和预警机等。演习期间,这些作战飞机演练了许多精彩的科目,给两国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1979年5月2日和5月3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和埃及空军在开罗签订了两个合同,中国向埃及出口歼6飞机44架、歼教6飞机6架、涡喷6发动机220台、涡喷8发动机28台,还包括备件供应和发动机的修理,总成交额为1.67亿美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向国外卖飞机,是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9年7月5日。它记录了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刚刚从沈阳飞机厂机场上起飞的瞬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架歼击机修长机身的前部,有一道红色大字:“中国共产党万岁!”  相似文献   

8.
<正>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公司)正式创建于1951年。在成立的60多年中,沈飞集团公司共研制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沈飞集团公司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杭迅 《航空档案》2005,(7):89-90
1984年,在某国,我国制造的歼7Ⅱ型飞机在试飞打靶中力克对手,分别“战胜”了两种西方著名的歼击札我空军“八一”表演大队,驾驶国产歼教5飞机,拉着彩色的烟带,在万里蓝天中竞技、飞舞,堪与美国的“雷鸟”、英国的“红箭”相媲美。  相似文献   

10.
辛文 《航空档案》2009,(10):68-77
歼-6再劫,总理心忧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造成航空工业历史上出现了以歼-6飞机为代表的第一次质量大倒退,百架飞机出不了厂,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试制;然而十年动乱的来袭,使航空产品,特别是批量最大的歼-6飞机又遭浩劫,这一次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比起1958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一次质量问题大暴露之时,贺龙元帅拍案而起,毅然决然一刀两断,终于使歼-6飞机优质过关;这一次,贺龙元帅已成阶下囚,只有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力挽狂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兵员和装备快速运至战区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各国军方都重视发展和配备军用运输机。应用较广泛的是战术运输机,为了运送大型装备如坦克和直升机等或者大量兵员,就需要战略运输机。军用运输机还包括空中加油机和某些特种用途飞机。军用运输机有时也可由民机改装而成。  相似文献   

12.
《航空档案》2007,(3):10-15
去年12月29日,在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隆重报道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装备部队的消息。一时间,神州大地万众沸腾。本月5日,一航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告一航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以歼-10战斗机.“太行”发动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航空武器装备部队。读者纷纷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歼十的情况,并希望《航空档案》更多的报道歼十的有关情况。依照10日一航下发的对歼十“适时、适度”的宣传方针,我杂志社执行主编王辉同志对我国歼九飞机总设计师王南寿同志再次进行了专访,请王老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评价与歼九有着血缘关系的歼十。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辛文 《航空档案》2009,(7):38-51
歼-6飞机是我国继歼-5飞机之后,仿制苏联米格-19的超声速歼击机。该机1958年7月开始仿制,到1985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拆除歼-6飞机生产线为止,仿制生产长达27年,而退出部队现役在2006年。  相似文献   

14.
月影 《航空档案》2009,(10):78-8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军使用尽管非常的粗糙,但是已经展示出空军作为一个新兴的兵种所带来的活力;空中进攻深深地让民众体会到恐怖的感觉,这让杜黑及其拥护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在空中力量第一次展示自身价值的时候,地面防空力量也在悄然地增长,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对空中进攻形成足够的遏制,但是地面防空体系的构建已经逐步开始成形,这对空中力量的进一步制霸天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只不过在一战后航空大发展的岁月内,这种力量被人们的视野所忽略了。防空力量一直在飞机荣耀光芒的角落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真 《航空档案》2004,(11):46-47
俄军空中力量主要由空军、海军航空兵、防空军航空兵等组成,截至1994年底,共有作战飞机4040余架,其中空军与防空军有作战飞机约3150架,海军有作战飞机890余架。  相似文献   

16.
《航空档案》2008,(5):40-59
RB/B-52B和B52C的制造数量较少(分别仅生产了50和55架),而B-52D(464-201-7型)是“同温层堡垒”的第一种大规模制造型号,也是第一种由波音公司所属两家工厂分别制造的B-52改型。101架B52D由作为波音公司主要生产厂的西雅图工厂制造,其余69架则在位于堪萨斯州的威奇塔工厂制造,后者的制造设施由波音公司于1934年向斯蒂尔曼(Steapman)飞机公司购得,并曾广泛用于制造B-29和B-47。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先后引进了多型前苏联战斗机,算是迈开了建立自主航空工业的第一步。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前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中国航空工业不得不承担起独自为空军提供作战飞机的重任。1965年,国营一一二厂开始自行研制高空高速歼8型飞机,该机是在歼7机的基础上,由六0一所设计,一一二厂试制的第一代国产歼击机。歼8原型机的结构图与系统图到1966年8月基本完成,于9月投产。在此期间,正值歼7试  相似文献   

18.
杭迅 《航空档案》2005,(6):84-87
1984年10月1日上午10时许,举世瞩目的庆祝建国35周年的盛大阅兵式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空中出现了壮观的情景:先是一架机体修长的领队机带着8架护卫机拉着五彩缤纷的烟带飞临广场上空,然后是18架中型轰炸机排空而过,接着便是英姿矫健的强击机机群,它呈左梯队4架编队共32架飞机。刹那间,神鹰腾飞,威震长空。  相似文献   

19.
强正德 《航空档案》2005,(11):98-103
1982年5月1日,凡是观看英国BBC电视新闻的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海鹞”战斗机在“无敌”号和“赫尔莫斯”号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情景。他们刚刚执行完对斯坦利港和库斯格林港的攻击任务。出于保密的原因,BBC记者并没有说明参加作战的具体飞机数量,只是说所有作战飞机都完全返航。而当时实际参加首次突击的飞机只有12架,整个海军特遣队也只有19架“海鹞”,他们不仅要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同时还要担负突击福克兰群岛地面目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雨彤 《航空档案》2004,(4):74-75
在世界航空史上,有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有惊心动魄的奇迹。在越南战争后期,侵越美军一架AH-1G武装直升机被一枚防空导弹击中.武装直升机当即被炸成两半。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多数是死亡。然而,这架直升机却出现了奇迹:两名驾驶员居然全部活了下来。对此.生还者之一的副驾驶员麦克布朗回忆了在空中生生死死的奇特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