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理学》中“理”的观点是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核心及基础,从内容和方法上看,冯先生对理的论述不仅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扬弃,而且体现了与西方哲学的结合。在内容上。本文论述了冯友兰对宋明理学中的“理”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如何与西方柏拉图的“理念观”和新实在论相结合。同时,本文也对冯先生正负方法的运用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称自己不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而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因此,称他的哲学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生,《新原人》一书是“新理学”体系的中心。在《新原人》中,人生被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最终表达了冯先生的最大愿望: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达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和冯友兰都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哲学家,同属于理学的现代发展。通过对"时空"等传统概念的重释,分别创立了较为成熟的哲学体系。通过对冯友兰《新理学》与金岳霖《论道》中时空逻辑的探究,以及在时空的层次和时空概念在哲学体系中作用的比较,观察中国现代哲学家处理时空问题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为生民立命”冯友兰在《新原人》自序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由此不难想见,冯友兰构建他的新理学体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冯友兰认为,“对于真际之理智底了解,可以作为讲‘人道’之根据。对于真际之同情底了解,可以作为入‘圣域’之门路。”(《三松堂全集》之四,第15页。以下引文皆出此卷,只注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的《新理学》试图以西方哲学的方式“接着讲”,发展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思想系统——宋明理学,使中国思想成为符合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哲学。他采取的方式是抹平中西方思想系统的差别,将理学视为哲学,认为需要加以区别分判的仅是科学与哲学两个学科间的差异。但是他构建的新体系由于将科学与哲学的距离拉得过近,而有将人生观科学化、将存在论知识论化的倾向,从而陷入定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高中《宋明理学》一课.是广大教师公认的一堂疑难课.甚至有人将其戏称为“送命”理学。概括来说.导致宋明理学不好教的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理学本身哲学味道浓,极具抽象性思辨:其二是学情,学生对理学产生的背景——魏晋以后儒学的下行趋势及佛道思想的出现与转盛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8.
<正>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张岱年1990冯友兰先生于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的时期。所谓“贞元”意谓“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意谓抗战建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曾有一段时间,我因兴趣驱使阅读了几本理学研究著作,如吕思勉的《理学纲要》、钱穆的《宋明理学概述》、蒙培元的《理学的演变》、张立文的《宋明理学研究》、陈来的《宋明理学》等。然而,这些都属于“理学哲学著作”(指从哲学或哲学史角度研究理学的著作),从文化学来研究且方法上有所创新的相关论著,我却未曾见到。2000年国庆节,湖南教育出版社祁光禄博士向我推荐了其担任责任编辑的一本新书《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学的诠释》。这是湖南大学“才子型”学者朱汉民教授的一部4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从总体上来看,这本书写得…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在吸取西方哲学来改造中国哲学、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时候,注意到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主义和“逻各斯”传统,而对西方哲学中的个体能动性思想和“奴斯”精神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样,在冯友兰《贞元六书》的体系中,不仅“新理学”和“境界说”之间、“共相世界”和“天地境界”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而且经过冯友兰改造后的“新理学”也缺乏中国哲学原有的那种契悟、冥会和亲证、体验。冯友兰后来在运用“正的方法”的同时,又求助于“负的方法”,在重视与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同时,又推崇和提倡中国的神秘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哲学视为伦理道德哲学,源于古人的道德直觉或道德体验。这是由于脱离经学史研究,孤立地分析一些哲学概念和命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本文以宋明道学为例,论证其形上学和本体论是 通过对《周易》经传的阐发建立起来的,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传统,不是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更不能将其归之于心体验的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13.
赵兴勤教授新近出版的<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一书,考量理学伦理与世情小说之关系,具有视角独特,厚积薄发;考镜源流,穷幽极微;回归文本,剖析精到;重视实证,翔实厚重等四个特色.该书拓展了古代小说的研究领域,将相关研究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4.
孙奇逢《理学宗传》是明末清初理学巨著,其编写纲要为合会朱王,其编纂特点有四:一是"以天为本"的学统论;二是"循环前进"的学术史观;三是"下学上达"的写作目的;四是"主辅内外相成"的体例。  相似文献   

15.
《新艺术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系统而学理化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文艺理论概念、命题做出了有力回应,而且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发挥。《新艺术论》对外来理论兼容改造、同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这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的筚路蓝缕之作,也是外来理论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作为儒家文化的变体,经历了大约400年的反复变革和重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给后世留下了“宋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刻板印象。但结合史料发现,宋代女性相较后世拥有更大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理学思想发展与实际生活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四书集注》是宋代理学学术的重要载体,朱熹为此几乎付出了一生的工夫。《四书集注》表明,朱熹通,过发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一关键论述的深刻涵义,证明了创建宋代理学的首功者当属二程(程颢、程颐),从而揭示了宋代理学成立的历史逻辑。同时,朱熹还从孟子的“性善论”演绎出“四端皆善”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元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宋代理学建立起了它的伦理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有其自身的不足,但其提出的一些思想命题如“存天理,灭人欲”、“格物穷理”、“天人合一”等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摒弃其不合理因素的前提下,探究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某些人文精神,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