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的层面和现实的层面看,平王应该是楚平王,而非周平王;竹简<文子>早于各种传世本<老子>及<庄子>;兵家思想归依于道,问政实践填补了道家的空白;简本<文子>为今本<文子>洗了罪名,证实了简本<老子>中的"仁""义""礼"属于老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0、"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3.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4.
道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在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其中,杨朱、<老子><庄子>分别代表了先泰道家思想的三个不同派别,同时也体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杨朱最早提出"贵生""为己"的"全生"主张;<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的视角把这一思想提升到"道"的高度;<庄子>综合杨朱、<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游世主义的主张,从而把道家学说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5.
<想尔>对<老子>"自然清静"的基本教义是承继不违的.只不过,<老子>是超俗的,哲学地讲;<想尔>却是绝对入俗的,宗教地教.它以低解高,以实说虚,企图将东汉以来被奉为修身、养生宝典的<老子>哲学,积极地转化为宗教俗世之教理.他为了他的宗教目的,尽其所能,就俗世素材,度信徒之所能知,论信众所关切的议题,坚持要让<老子>的玄深哲学,成为普罗教众的生活规范.撇开对玄学的坚持,从<想尔>对<老子>义理切合的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宗教理论家深层的苦心与基本能力.细读<想尔>对<老子>为人诟病的"浅末"转化,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宗教家宣教的艰辛与苦楚.<想尔>其实是在用老,而不是在解老.  相似文献   

6.
<老子>虽形式上简为语录,内涵却博大精深.在构思和表述上,落笔于道德,用意于广远."正言若反"是<老子>文章的显著特点,更是老子以一贯之的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把握我国核心传统道德价值尺度对当代道德价值的渗透积淀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建立了"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以这个道德体系为观察点,我们至少可以认识它的三重语境转换:从修德的自律性认识注重学习、加强修养,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从修德的重民性认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从修德的理想性认识"天下为公"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0.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孔子及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法的观念和主张的思想家.有关周公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主要记载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文王>等篇.周公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其中"明德慎刑"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的价值在于它的生存论,它以道为核心,建构了生存可能性的理论体系.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有助于我们对<老子>哲学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2.
今所见通行本<老子>皆分篇章,而古本<老子>是否分篇章?今所见<老子>"道上德下"的分篇顺序又出现于何时?此类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胡适以为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马叙伦认为其书本无八十一章之分;高亨认为不分章是<老子>书的原样;熊铁基则认为,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注老著作大多是德前道后……<老子>后来演变为道上德下最早出于刘向编书之时,等等.我们认为,上说皆可商榷.考之郭店<老子>及其他文献可知:古本<老子>是分篇、章的,其分篇、章的情况应该与郭店<老子>一致.  相似文献   

13.
老子之"道"的认知与体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4.
<老子>第33、34章授课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老子>第33、34章.快速动嘴念一遍.看看有没有难读的字.征询一下:这样的文字还要不要老师范读?不要,我们就直接实行初读"一二一"法则--我伴读一遍,你自己读两遍.再跟同伴读一遍.我的声音大点.你们稍微控制点.当然,你的"二一"程序完成了,就给我个"OK"的手势.开始吧.……  相似文献   

15.
石春梅 《考试周刊》2008,(16):238-239
"居敬"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要保持的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既是对于普遍的道德法则和义务的敬畏,也是对于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的敬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蔑视和道德信仰的忽视,使得"居敬"在当代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凸现.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有指导作用,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老"新释     
<说文>建构了一个完善的形音义解说体系.转注字必须是部首相同,意义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三者缺一不可."考""老"二字属于同一部首,意义相同,上古读音相同.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19.
王侠 《语文新圃》2008,(3):19-21
<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刊发了拙作<正确认识文本解读的价值>一文.在文中我对"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辨析,认为这种阅读教学不能体现经典文本的价值,不值得提倡.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类似于"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却屡屡出现,甚至作为优秀范例展示于报刊杂志.比如"孔乙己告状""鲁提辖打官司""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精神胜利法利弊谈"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名人语录、资料卡等.<哲学常识>的"小栏目"包括:"议一议""想一想""忆一忆""试一试""做一做""谈一谈"共计77处.可见"小栏目"在<哲学常识>教材中占了很大分量,已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栏目"的功能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