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远 《新闻爱好者》2011,(11):62-63
《深圳特区报》评论《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是近年本地媒体批评本地职能部门的力作,引起强烈反响。启示有四:“生猛”的评论还是稀缺品;评论还是要适当保持战斗性;评论编辑和评论员在选题时应开阔思路,不宜自我设限:评论的标题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深圳特区报》评论《这是法盲出的馊主意》,是近年本地媒体批评本地职能部门的力作,引起强烈反响。启示有四:"生猛"的评论还是稀缺品;评论还是要适当保持战斗性;评论编辑和评论员在选题时应开阔思路,不宜自我设限;评论的标题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篇批评文章,招来一场官司。因批评坏书而惊动法院,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新动向和新招数》的文章,副标题是“评华文出版社的‘骗术’”,评的是《房中术·炼丹秘密·醉八仙》。这是一本坏书。  相似文献   

4.
刊物和人一样,不能没有个性。《中国图书评论》的个性,大家公认是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据我个人的统计,自1991年第1期至1992年第二期,8期“秉笔直书”栏共发表了44篇批评文章,再加上7期“疑误求正”栏的20篇评论,则60多篇了。这在书评日趋“人情化”、“广告化”的庸俗风气笼  相似文献   

5.
沈燕  林立 《编辑之友》1995,(6):51-53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再评论沈燕,林立【上海】编者按:本刊已经发过几篇对《现代汉语词典》的批评文章,这里再发两篇。对这样一本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汉语工具书的评论,其目的绝不只是就这本词典找些毛病──其实,这些毛病由于历史的或其他的原因也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2011年11/12月创刊50周年号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50岁了。这一期的封面,该刊刊登了一篇1961年的旧文《为什么要对新闻业进行评论?》,与诸君共勉。新闻业所需要的是更多和更好的批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本刊有两大初衷:首先,在这一重要的行业中努力评价其表现,帮助建立诚信、负责的行业准则;其二,对于一个严肃的  相似文献   

7.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读者反映说,《中国图书评论》有了新的面貌,这使我们欣喜;读者批评说,《中国图书评论》还有很多不足,这更使我们振奋。赞美也好,批评也好,这说明《中国图书评论》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这就是一个成功。投石而有回声,证明了石的存在。我们盼到了回声,为此我们感激读者。今年前三期《中国图书评论》在内容与形式同步提高上下了功夫,我们是希望  相似文献   

9.
评论的角度     
1月2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记者蒋涵箴写的通讯《拓荒者的坎坷》,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的工程师李龙城三起两落的坎坷遭遇,并配发马立诚写的评论员文章《评李龙城的命运》。分析这篇评论,可以看出,新闻评论的角度,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为李龙城这样命运坎坷的知识分子写评论,无非为他叹息几声,抱几句不平,再把诬陷打击者批评一顿,就算了事。这篇《评李龙城的命运》不是这样写的,评论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是强者,还是弱者,”评论写道:“这样一条‘铁打的汉子’,  相似文献   

10.
李辉 《编辑学刊》2006,(5):61-64
从1913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到1936年6月出版《药用植物》一书,鲁迅与商务印书馆交往23年.在此期间,他以书信、杂文等形式对商务印书馆作过许多零星的评论,这些评论有的涉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有的臧否商务印书馆的具体人员.从这些评论中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即商务印书馆更多时候是他批评的对象.对于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对鲁迅的这些评论作些简单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情发于意     
荣登1998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榜首的作品,是《河北日报》一篇评论《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这篇评论写得不同一般,开头两段是你想不到的两  相似文献   

13.
《求实篇》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个言论和杂文栏目。因为它登在综合新闻版上,担负着新闻评论的任务,又因为它常用杂文手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是一个发挥着新闻评论和社会批评作用的杂文栏目。《求实篇》创办于1984年3月6日,曾被评为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标志着它得到中国新闻界的肯定。它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15.
《湖北日报》23篇楚论系列评论,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豪迈开篇,到《务实落实力戒虚华》完美收笔,也可以说这是党报新闻评论的一个重大成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初,国共谈判时,毛泽东为新华社连续写了六篇评论。《毛泽东选集》收入了五篇,在《评战犯求和》的题解中说:“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一系列评论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7.
赵允芳 《新闻通讯》2013,(12):49-51
近一个时期,可能没有哪一家报纸像《环球时报》这样重视社论——几乎每天都刊发社论,有时甚至刊发多篇社论;可能也没有哪一家报纸像《环球时报》这样,其社论、评论文章能够引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和评议。而无论批评或褒扬,我们都应该首先看到其最为重要也殊为可贵的一点——  相似文献   

18.
比标题     
《市场》报第26号第二版载了三篇文章:评论《坐轿子和抬轿子》,随笔《为“议价”商品正名》,图片说明《蔬菜展览》。这三篇文章短小精悍,针砭时弊。可惜,三个标题都有点毛病,或稍欠准确,或不够鲜明。去年10月25日,羊城晚报在头版转发了这三篇文章的摘要,主题是:《<市场>报批评市场不正之风》,三个副题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  相似文献   

19.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20.
王垚烽在2013年7月23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刊文,认为开设本地评论专栏或版面意义仍较为重大:第一,本地评论因为紧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表有针对性和思想性的观点看法,既起到了舆论监督、推动政府改革发展的作用,又能够使本地读者获得某种思想启迪,符合新闻评论的贴近性原则。因此,本地评论越来越受到一些本地读者,以及关注家乡发展情况、社会动态的外乡游子的喜欢,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