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通过探讨"自我""理性"和"语言"几个重要概念的主体间性问题,揭示了翻译活动是译者、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的理性交往过程,他们之间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理性的相互制约,才能达成翻译的成功,为避免极端的翻译方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钟慧连 《海外英语》2013,(4X):140-141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的合理性有赖于遵循交往的有效性原则。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行为,翻译主体也应遵循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原则,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符合真诚性、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原则。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译本翻译策略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者都有实现文化间平等交流的初衷,符合交往的真诚性要求,但在交往的真实性原则和正确性原则的符合度上,赛译和沙译各有差异。理想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兼顾交往有效性的诸原则。  相似文献   

4.
把读者作为文学批评主要研究对象的读者反应批评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读者反应同样也成为翻译批评不可或缺的一维。随着文学的商业化和读者群体日益多元化,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应当给予准确的定位,才能保持翻译的初衷——文化传播。本文分析了读者在翻译过程的主体间性以及对翻译活动的反控,旨在科学评价读者在文学翻译中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在交往行为理论话语影响下,翻译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问进行着对话交往,译者成为社会交往主体之一,被赋予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9.
封国华 《文教资料》2013,(22):25-26,31
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建构于20世纪80年代,尤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交往行为理论指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哈贝马斯的理论核心是主体间性问题,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能够深刻揭示翻译本质。在新闻英语翻译中,在词汇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及对文体风格把握所做的一系列译文的调整,都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非各个主体之间的独白。本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即主体间性建立各翻译主体间的和谐性.指导新闻翻译实践.以期达到译作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有意识的误译、漏译在翻译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本文以晚清为特定的历史时期,透视目的语主体文化以译者为媒介对翻译起规范作用的三个主要方面: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及文学本体,进而对翻译过程中目的语文规范作用有更清晰和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应当引入互文性理论使研究对象在其理论框架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文本、主体和文化三方面对翻译批评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其中,文本的研究以词语为主;主体研究主要考查译者,同时将读者反应作为参照对象;而文化研究的重点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4.
释意理论提出了三个评价忠实的标准——忠于作者意图、忠于译入语表达方式和忠于读者。而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注重儿童这一读者的特殊要求时很难起到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意义,文章通过实例分析来证明释意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汉译的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海德格尔有关“存在”、“遮蔽状态”等概念来解读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研究。基于“创造性叛逆”的译介学研究揭示了受忠实翻译观影响而陷入“遮蔽状态”的存在者——翻译文学以及此在——翻译主体,探讨了翻译文学在文化语境下的产生、变迁、接受与影响,从理论上对翻译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翻译学奠定了以翻译文学为主体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伦理维持着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四个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译者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读者阅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汉译英工作者与日俱增,中外译者合作的现象也悄然风行,最著名的此类译者当属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为探析该翻译模式的效果,以《离骚》三个著名译本为例,将杨氏夫妇译本分别同英国译者霍克斯及中国译者许渊冲的译本进行对比。在"三美"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前者在意、形、音三方面具有更强的综合优势,这说明中西合璧的翻译方式能够较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风格和内涵,且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体会中国文学的古韵之美,为改善汉英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源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其核心内容是诠释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并且强调读者能动接受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文学翻译中的多元化现象。以接受理论为依据审视文学翻译过程,可以发现无论在文本的理解阶段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创造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文学翻译必然会出现多个译本,其标准必然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20.
功能学派理论以目的论为中心,将翻译看作是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性可能与一些人际因素有关。考虑动态的人际因素的同时,译者需比较文化并进行翻译,并可选择文献型或工具型的翻译策略。由于在文学翻译中该学派的理论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翻译时,不同的译者也针对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体做出不同的选择,反映了译者对待译文预期功能的不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