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百家讲坛》作为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鸳鸯蝴蝶派"和"百家讲坛"作为两个时期大众文化的代表,都出现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共同境遇都是知识分子边缘化;上个世纪的"鸳鸯蝴蝶派"文学和当下《百家讲坛》的盛行,都以新型大众媒介的兴起为基础;不同的是,《百家讲坛》是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传媒发展后出现的,电视声像文化构成了文化消费的主流。《百家讲坛》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文化普及、娱乐大众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构建多元文化空间的独特尝试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妨吸取新文学家们以及百年来文史学家对待"鸳鸯蝴蝶派"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家讲坛》采取包容与理解的态度,更多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共同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底蕴和艺术水准,构建多元互动、和谐共生的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对于央视"百家讲坛"诸位主讲人及其讲课的语言表达方式,可谓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百家讲坛收视率相当高,受众面广,且听(观)众对诸位主讲人及其讲课的语言表达方式很有好感,因此其文化普及工作效  相似文献   

3.
正一、《百家讲坛》特色理应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与《百家讲坛》看似毫无联系,但我认为这两者在本质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百家讲坛》所讲述内容大多是文史知识,而语文教学所传授的知识点中,文史知识同样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有益于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有益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其次,《百家讲坛》主讲者多为长期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线教师,他们的语言特色注定他们的"课"与众不同。我认为,如若能把这种讲坛境界借鉴、融汇并适当引入语文课堂,教师在学习中形成独特而  相似文献   

4.
讲坛百家     
央视《百家讲坛》越办越火之际也引来不少质疑之声。有观众批评《百家讲坛》变味了。"百家"变"几家"一观众称,他第一次看《百家讲坛》是在2002年,"记得主讲人是科学家李政道,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话题。尽管  相似文献   

5.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6.
教学互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和幸福感,而不是课堂气氛外在的营造。现象剖读:《百家讲坛》现象及其成功之道《百家讲坛》是央视教育频道推出的系列讲座式栏目。其目的是在专家学者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传播与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播至今,观众目睹了易中天、刘心武、王立群、于丹等学术大师们的潇洒风采,这些学者采用"一言堂"讲授法,把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确立虽晚,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价值取向性.根据其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遵循如下路径:实现学校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和谐;实现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的和谐;实现大学制度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其中,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三年级学生钟道然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我不原谅》一书,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批评和反思。不久,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在博客中贴出自己为该书所写的序言,称:"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历经萌芽、初创到基本确立的演进历程。长期以来,理应由学术委员会所行使的学术权力与高校内部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混沌不分。至《高等教育法》提出设立学术委员会的要求并明确其职责后,学术权力才从"潜隐"趋于"显现"。但总的来说,直至目前,学术权力仍处于依附状态。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学术权力本质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将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抓手,促进学术权力从"依附"走向"独立"。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意味着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从"制度设计"迈入"实践建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摒弃了“权力本位”的思维定势,确立了“权利本位”、“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通过对权力的规范和限制、对权利的确认和保障,从制度上实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理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完善制度"防腐"机制,推进制度伦理创新是引领与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制度伦理规范之一。"以制度约束权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硬化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制约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推行‘三务’公开制度,创新权力监督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财产登记制度,推进制度‘防腐’阳光运作"等是其实现的应然路径,践行上述举措对于保障公共权力的良性、阳光运行及促进制度伦理建设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之后,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成为"空巢",基层权力运行成为真空。基层权力"空巢"的表现及危害:不利于党和国家权力与老百姓的有效沟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治理基层权力"空巢"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扶持农民制约基层权力,建立完善的基层权力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Ⅲ分析2001—2015年间C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有关大学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知识基础,发现目前大学治理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大学治理"、"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共同治理"、"美国大学"、"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等八个方面。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主要集中在张维迎的《大学的逻辑》、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范德格拉夫·约翰的《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以及伯恩鲍姆·罗伯特的《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五本著作中。大学治理热点与知识基础相呼应,并围绕着大学治理中的权力的分配展开。  相似文献   

14.
《百家讲坛》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开设了很多的人文选修课,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都可以向《百家讲坛》栏目学习:改变专业式的备课和讲课方式;老师的语言可以更加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一些;多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智慧;穿插经典故事,融高深的哲理于故事中。  相似文献   

15.
<正>一、"定向招聘"边远山区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原教育部部长,贵仁曾在回答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的提问时回答说:"中国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教师。"自《教师法》颁布以来,我国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之门随即打开,但某些特殊地区却因制度的不完备及自身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表现出了不适应等问题,由此,部分地区便在其权力范围内施用一系列"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百家讲坛》自创办以来,经历了2001年的低潮差点遭遇"末位淘汰",到2004年的"雄起",最后达到2008年"高居榜首"的全面辉煌,《百家讲坛》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路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借鉴其相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探索高职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状态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有关《文艺阵地》研究不少忽略了国家权力对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国家权力视角切入,细致考察原稿审查制度、印刷发行制度,并紧密联系《文艺阵地》所遭受的钳制与查禁史实,较为客观地说明了战时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真实面目。国民党对国家权力的滥用,大大限制了《文艺阵地》的出版自由,也严重阻碍了战时进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津教育》2008,(8):52-52
《校长权力论——政府、公民社会和学校层面的研究》张天雪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定价:$38.00本书以"校长权力"为基点,通过对教育变革中政府、社会与学校关系的背景性分析,透视其中的权力变化及其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指导性意义。全书以公民社会为分析视角,运用三元(政  相似文献   

19.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助推器的同时也在被消费主义所改写。《百家讲坛》作为通过电视传媒传播的学术讲座栏目,它的大众化、娱乐化改造,实际上暗合了传媒的消费主义渐变过程,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商品"。但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文化含量减弱而陷入困境,如何在"文化"与"商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百家讲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