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据统计,我国从古到今一共用过四千多个姓,可以说是不少。但比起日本来,就不足为奇了。日本仅现在使用的姓就有11万之多,其中常用的有400多个。在全世界,日本是姓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趣的是,日本又是使用姓最晚的国家,算起来,日本人真正有姓不过一百多年。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有姓,叫做氏、姓、苗字,严格地说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姓,只是贵族的家号,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血缘远近。到了7世纪中叶,大化改革废除了世袭的贵族称号,武士、商人和村里有权势的人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取姓。这算是有了真正意义的姓。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相似文献   

2.
消失的褒国     
《寻根》2020,(3)
正陕西汉中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大禹的儿子有褒氏分封于此,建立褒国。历经夏、商、周三朝,享国时间悠久。东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盘踞汉江中游荆襄的庸国溯江而上,出兵攻打褒国,褒国亡。封褒汉中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戈氏、彤城  相似文献   

3.
读高昌古城     
读高昌古城刘元举高昌古城位于交河古城的东边40公里处。因为没有旅游年我只能搭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并不容易被感动,所以,收费之高可想而知。高昌古城与交河古场面的历史一样久远。据载,“高昌国者,乃西汉屯之壁,遗兵之所居。”旅游小册子上也说这座古城是公元1世...  相似文献   

4.
暨艳索是孙吴历史中的一樁重要公案,学界讨论尚不多见。作者深入审视了此案的幽微之处,认为暨艳等人以澄清郎署罹罪,除应究及“清濁太明”,违背了孙权用人“忘过记功”之旨的原因以外,还应放在孙吴政权经历了一个以淮泗人为主体到以江东人为主体的“江东化”过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中加以分析。暨艳主持铨选,正值孙吴处于“江东化”的转折过程之中。当时吴郡顾、陆、朱、张四姓子弟通过郡举等途径大量出仕孙吴政权,而郎署为其居停待调之所。暨艳检核郎署,损害了吴郡四姓的利益,也违背了朝廷擢拔江东士族的要求,所以四姓反应强烈,而孙吴也不能不对暨艳等人加以惩治。经作者考释,暨艳、张温等人检核郎署之举,承继的是汉末士大夫的清议风习;其被谴黜,又和暨氏家族与孙吴统治者早年的对抗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昌偰氏家族出入于西域、中土、朝鲜半岛,保持政治尊荣长达八九百年之久,史所罕有。家族有别集流传至今者,仅元人偰百辽逊的《近思斋逸稿》,孤本在韩国庆州被发现,值得关注。生逢乱世,百辽逊的疾病书写颇具特色。诗人发挥了西域部族善于叙事的写作能力,其《病歌行》共24句,计336字,将诗书作为疗治疾病的良方,拓新了汉语文学的表现范畴。百辽逊的疾病书写颇为达观地将病痛书写与艺术审美、哲理思考有机融合,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6.
酒是高昌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葡萄酒和粮食酒。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各种考古探险活动的深入,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五至七世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有关高昌国时期酒文化的实物,墓葬壁画及出土文  相似文献   

7.
陕南汉水流域,定居着一个庞大的吴氏移民家族,其后裔分布在汉阴、石泉、紫阳、镇坪、岚皋等地,遍及城乡.这一家族居住在山区的部分庄户,很多老人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湖南乡音,他们自称为“湖南吴氏”.湖南吴氏家族是怎样迁入陕南的呢?我曾在吴氏后裔居住最为集中的汉阴县堰坪乡考察一年之久,走访了数十位高龄老人,抄录了大量碑文石刻,并获得咸丰十年编修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一部,终于弄清了吴氏迁陕之来龙去脉.吴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由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直系后裔发展而来.吴姓人的远祖最早活动在中原地区,后来迁徙到江浙一带,受姓命氏,建立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夫差做了越国的俘虏,吴亡,其国室宗亲和黎民便以国名为姓氏.从此,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便正式有  相似文献   

8.
名人最后的话连话编译英王乔治五世(1865—1936)(a)帝国怎么样?(b)讨厌的博格诺!英王乔冶五世于1936年1月20日近午夜时分驾崩后,翌日《泰晤士报》对此作了公开报道,国王最后的话是:“帝国怎么样?”国王的私人秘书威格拉姆说,国王的确于临终...  相似文献   

9.
刘治立 《寻根》2005,(2):139-14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唐贞观九年,大将李靖等率数路大军西击吐谷浑,其国势逆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袭击并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政权,吐谷浑王诺曷钵被迫率领部族数干帐投奔唐王朝,  相似文献   

10.
杨学勇 《寻根》2005,(4):19-22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百家姓”中的诸姓,如赵、钱、孙、李等姓,实质上按姓的本意来说只能叫作“氏”,而不能称为“姓”。姓的成因只有一种,即“女生为姓”(郑樵《通志》)。真正意义上的姓(古姓)是不多的,见于《春秋》的有22个,顾炎武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相似文献   

11.
12.
Study at Qujiang     
<正>The Apricot Garden in the Tang Paradise is a classical-style structure with cultural richness,showcasing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ureaucratic...  相似文献   

13.
曹家俊 《寻根》2006,(1):115-118
常熟在唐代时不足10万人,后因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逃到南方,常熟人口大增,元代时达40万。到清代乾、嘉时,突破百万。人口的流动使常熟吸纳了许多外来姓氏。如南宋抗金名将周虎,祖籍临准,后迁居常熟。元朝时四川人董元斋,官居吏科给事中,因钟情常熟山青水秀,弃官后在此定居,所在地遂成董浜。元初名士顾细二,至大年间从浙江上虞移居常熟,他的后代山东按察使顾玉柱于嘉靖间将祖业扩建,植芙蓉数百,名芙蓉村;其子顾耿光又增植梧桐,并手植从海南移栽过来的红豆树二株,而把庄名改称碧梧红豆庄。清初湖北黄冈人王材任,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其父王泽宏,官礼部尚书,自金陵来游,见这里山水秀美,  相似文献   

14.
苏州专诸巷     
黄恽 《寻根》2002,(3):82-84
苏州多小巷,这是一个城市的九曲回肠,巷中有临街的店铺和通往深深庭院的石库门,平静苍老的外表下藏着幽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16.
盘瑶千家峒     
宫哲兵 《寻根》2002,(3):55-61
瑶族有300万人口,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瑶族的最大支系是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人口占全部瑶族的80%以上,他们大都认为千家峒是瑶族的发祥地。有些国家(如美国)的瑶族回到中国时,一再打听千家峒在哪里,因为在他们祖辈的传说中,或在族谱中,都说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  相似文献   

17.
王守谦 《寻根》2006,(1):119-123
河南南阳彭氏分为邓州与镇平两支。按照彭氏族谱的记载,彭氏族人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的。清康熙年间,该族成员彭师抟曾入朝为官,并被延聘为皇四予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业师。后来家族败落,该族后人彭链携其四个儿子到邻县镇平七里庄重新落户,从而形成了镇平彭氏的四个支系(俗称“四门”)。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中,邓县彭氏渐渐不为人知,而镇平彭氏则因为彭禹廷和彭雪枫的政治作为而名噪宛西。  相似文献   

18.
宋伯胤 《寻根》2006,(1):83-87
最近读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5年)写成的《说茶》中文新译本,东京大学藤田一美教授在题写《致中国读者))代序中说,这本书和中国读者见面。“就像回娘家的姑娘似的”,但“真是太晚了些”。其实,早在1942年,我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本书,并且译为《茶之书”。书中关于唐代茶文化,主要是以陆羽及其《茶经》为张本,天心先生明确指出:第,“茶。开始是用作药材。后来就成为饮料。  相似文献   

19.
敦煌墨池     
朱幼棣 《寻根》2002,(1):98-100
黄昏,出了敦煌市区,走过党河大桥,向西走去。道路依然宽阔,但灯火却渐渐寥落。成片的玉米高梁在哗哗作响。  相似文献   

20.
龚滩古镇     
卢军 《寻根》2003,(3):114-122
来到乌江龚滩镇,我目睹并亲历了摇摆舞及歌谣之乡:那江风怒号的乌江峡谷;一栋栋原始简朴的吊脚屋楼;几百手牵手的土家乡民;隔山对唱的山歌……乌江龚湍龚滩处于巴、夷之地武陵地域,地处乌江急流东岸,三面环水,一面着陆。此地以土家族为主,苗、仡佬、回、侗、布依、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在龚滩,乌江水深流急,崖岸陡峭,急湍险恶,汹涌翻滚,故原名龚湍。这里,古代是通往五溪和夜郎的咽喉,为黔、蜀要道,渝、黔、湘、鄂交通重镇。翻越了武陵龙头山脉而来的龚滩土家先民,好不容易找到了乌江边上缓坡的凤凰山麓。横亘在眼前的高深的峡谷,悬岩峭壁下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