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幼艾     
《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正民。”王逸注:“竦,执也,幼,少也,艾长也。言司命执持长剑,以诛绝凶恶,拥护万民长少,使各得其命也。”洪兴祖补注:孟子曰:“知好色则慕少艾”,说者艾美好也。《战国策》云:“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乃与幼艾”,又“齐王有七孺子”注云:“孺子谓幼艾美女也”。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3.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5.
《清平乐·村居》最后一句“溪头卧剥莲蓬”,有的书籍上作“溪头看剥莲蓬”。是“看剥”还是“卧剥”,没有定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选入此词,作“卧剥”,但句末注云:“‘卧剥’原本作‘看剥’,据别本改。用以形容‘无赖’,义较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作“无赖”、作“看剥”。“最喜小儿无赖”句后注云:“虽似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  相似文献   

6.
<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句:“天台四万八千丈”。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于此句“四”字下注云:“当作‘一’。”王琦的说法似乎有据,但未说明所本。现在各家的有关著述,于李白此句,或仍原文,或沿旧注,或径改“四万八千丈”为“一万八千丈”,看法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8.
《史记·商君列传》云:“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孥”。这就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抑末政策。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这句话说:“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怠者,懈也,《周礼》谓之  相似文献   

9.
《少司命》是《楚辞·九歌》中祭祀生育神的乐歌。这首乐歌塑造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的少司命形象,也表达了人神友善、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从艺术上看,《少司命》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描写生动细腻、意境优美神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外,作为只有短短一百五十九字的文学作品,《少司命》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据《史记·天官书》载,司命为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主老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司命,星名,主知生死,辅天行化,诛恶扩善也。”可知司命是主宰人生死之神。王夫之《楚辞通释》中说:“……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  相似文献   

10.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11.
对于《九歌·少司命》的内涵,古来训释甚众。少司命神的职司较最古老的神祇各司一职已有所发展。如《楚辞》里常见的丰隆,即兼雨、雷、云神于一身。在原始《九歌》内,少司命神很可能具有战神或准战神的身分。《九歌》本来是祭祀战神的巫歌巫舞;少司命神厕身《九歌》诸神的行列,必与战神存在难解难分的因缘。上古人祭祀战神,主观愿望自然是祈求战神佑助战争奏捷。神的出现序列是自然神最先登场(原始人“万物有灵论”的反映);图腾神联袂而至(“图腾崇拜”的反映);宗祖神接踵而来(祭祀宗祖的反映)战神较“抽象”,部落中冲突频繁,方有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3.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14.
新春话年画     
刘家弟 《学子》2004,(12):67-68
一、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民间年画的历史很久远。年画的起源据《淮南子》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周礼·祭法》:“(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据古籍中记载,灶与户是同时出现。“户”即门神,“灶”即灶君。灶君有了图像后逐渐变为“独坐灶王”、“双坐灶王”、“三头灶王”,“绿头灶王”这是满族供奉的。门神演变到今天,有了武门神、文官门神,还有鸡与猫门神。早期的有战国墓湖北曾经己墓的门神河南密县汉…  相似文献   

15.
六尺之孤     
<正> 六尺之孤,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释曰:“尺,指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市尺的六寸。孤:幼年失去父亲。指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这个解释大体不错,但给人一个疑问,尚未成年的孤儿为何仅以六尺来衡量?考《周礼》卷十三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曰:“七尺谓年二十知者。《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六尺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后汉书·明帝纪》:  相似文献   

16.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7.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周礼·秋官·士师》:"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郑注:郑司农云:"傅或为付,辩(按原文为辨,据《校勘记》改)读为风别之别,若今时市买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周礼·秋官·乡士》:"辨(按原文为辩,据《校勘记》改)其狱讼,异其死刑之罪而要之,旬而职听于朝."郑注:要之,为其罪法之要辞,如今劾矣.贾疏:云"要之,为其罪法之要  相似文献   

19.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20.
铎为周代战时的乐器。如《国语&;#183;吴语》:“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至于其具体的作用,照《周礼&;#183;地官&;#183;鼓人》的说法,乃是:“以金铎通鼓。”据郑玄注得知:“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至于负责振铎的人,按《周礼&;#183;夏官&;#183;大司马》的说法,是“司马振铎”。贾公彦进一步疏解说:“此是金铃金舌,故日金铎。在军所振,对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号令时所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