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阐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周磊 《文教资料》2014,(27):32-33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e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随着顺应论的提出,它逐渐被学者们借鉴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具有四个特征: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顺应是有限度的,顺应只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忠实才是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用交际需要而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翻译事实上也是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它牵涉更多的变量。因此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9.
Jef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现下的顺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给力"的现象描述出发分析了零翻译现象,并从语言结构顺应,心理世界顺应和意识程度顺应的视角探讨了顺应论和零翻译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要做出动态顺应。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的"一"字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认为译者只有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才能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来分析,论证语类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动态思维线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译员要动态地选择顺应对象或层面的口译策略,实现相应的顺应。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标记性句式,英语前置句式在言语交际中并非常式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本文基于顺应论,着重分析语言使用中前置句的选择,研究其语言顺应性,阐释前置句具有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程度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顺应论的核心观点为顺应的动态性,即语境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旅游翻译的译语选择也应与语境相适应,因而其翻译策略就不应限于某单一策略,而应注重动态性,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4.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被当做演说的典范之作。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分别从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四个维度,考察林肯在演说过程中为达到演说目的而对一系列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策略做出的选择,可进一步体会林肯这篇传世之作的经典所在。  相似文献   

16.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17.
顺应论的核心观点为顺应的动态性,即语境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旅游翻译的译语选择也应与语境相适应,因而其翻译策略就不应限于某单一策略,而应注重动态性,灵活多变。对遵义地区著名景区翻译状况的实例评析可支持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