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颖 《考试周刊》2015,(49):105-106
本文构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在深入调研宁波市六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上,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对评价模型中各项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表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二是高校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依赖很多条件,其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信息应用方面,其次是信息创新、信息整理和评估方面,最后是信息获取、信息需求与信息伦理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素养在医学生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大方面的特征,提出医学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下医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师(不含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师在信息意识与态度以及信息需求的表达层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已经将互联网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获取渠道,但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利用率较低,也缺乏对图书馆系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在信息应用与创造方面,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筛选加工教学资源,应用信息时具有批判性思维,并能够利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但对信息的深层加工与创造工具掌握程度不高,信息应用与创造的层次有待提高;在信息道德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等信息道德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但教育还只停留在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等较为底层的信息素养培养上,对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与评价信息、运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以武汉地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调研和数据统计,对武汉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指出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并激发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本文从强化学生信息意识、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多形式信息能力培训、促进就业技能转化这四个方面研究关于提高高校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本文从强化学生信息意识、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多形式信息能力培训、促进就业技能转化这四个方面研究关于提高高校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形式已由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方向上发展。电子文献的出现使传统文献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文献的生产和传递更加迅速,知识信息的存储和利用更加便捷。学生足不出户,便能得到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这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获取公共信息的手段,也为学生迅速检索专业信息、及时了解专业动态,及时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具有快速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以便及时获取与利用文献,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拓宽知识面,快速适应知识经…  相似文献   

8.
何艳菊 《南昌教育》2006,(12):16-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我国21世纪学生提出了6个方面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一是信息获取能力;二是信息分析能力;三是信息加工能力;四是信息创新能力;五是信息利用能力;六是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而养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所谓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  相似文献   

10.
所谓信息素养, 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作为教师,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对信息获取、储存、运用的初步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对小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