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使微信阅读更好地服务高校学生,高校应建立优质的微信平台学习资源将大学生的微信阅读推向专业化、精准化。优化学生的微信阅读行为,利用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利用微信搭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师们可将教学资源即时传送的微信平台与学生共享,利用微信建立互动式的课堂模式。将微信阅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搭建合理的校园公众号,让学生去订阅和关注,将学校举办的活动通过微信平台的形式去宣传和进行,巧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创业并利用微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加之其在传播特性方面具有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微信逐渐成为众多商家营销之地。很多企业纷纷"试水"微信开展营销。微信成为近两年传播界和营销界热门的话题。本文首先对微信的定义、功能、类型、传播特性进行阐述,与微博进行比较。其次详细分析了微信的营销价值及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微信的传播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2年底至2015年间各高校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已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服务窗口。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经历公告栏阶段和排行竞争阶段,排行以微信传播指数WCI为标准在各高校风靡起来。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有利于高校间微信公众号良性竞争发展,但也有盲目冲榜、忽略质量等弊端。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应明确定位、注重团队协作、积极研发技术、以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4.
微信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即时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功能受到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微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各大高校要充分挖掘并发挥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因素,学会运用微信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构建思政教育工作微信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微信理性、合理运用的指导力度。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网络时代新生的社会化媒体和高效即时的通讯软件。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服务部门应积极探索适合图书馆的微信服务模式。本文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虚拟服务中的应用,总结了目前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建议图书馆大力普及二维码,创新微信服务内容,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微信表现形式,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具有实时对讲、朋友圈、群发助手、微信公众平台等功能.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监管、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学生学习带来挑战.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有:利用微信阵地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微信功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微信管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者近几年来一直关注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意识形态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概念、内涵、特征、功能和认同教育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研究主要内容有概念、内涵和认同教育研究。新时代,学者重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但微信公众平台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性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起步早,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较少,尤其两者关联性研究更少,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缺失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新媒体载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首先,本文将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主要分析对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然后,本文针对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着重从积极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构建媒介素养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9.
微信的异军突起带来了社交方式的改变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微信公众账号成为法治媒体试水转型的试验场。本文以《法制晚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警察网和正义网五个媒体的微信公众账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法治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现状和存在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微信的出现使高校思政有了新的发展可能。将高校思政内容融入微信、用微信特有形式表现高校思政、构建高校思政与微信结合的环境是两者结合的重要策略,以期望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最终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无论军事还是民用航海人才都将成为祖国建设的急需,提高航海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当前我国航海类院校体育教育总体缺少针对专业特点的教学与训练。与普通大专院校不同,航海类院校应当将体育课和课外训练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组织。根据航海类院校培养目标和现役船员工作任务以及国外有关船员、海军训练的相关资料,研究提出,航海类院校学生的专项体能应当被分为抗晕船能力、专业平衡能力和专业体适能等三个方面,而航海类院校体育课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体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当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显示,当前有近一半的大学生为非体育人口;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爱好体育锻炼、展现自我风采和学校要求等;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没时间、缺乏场地设施、无人陪同、缺乏科学指导和无人组织。此外,学校领导重视、班级活动和体育比赛都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发挥着重要影响。指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引导,加大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了河南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特点,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推动大学生积极合理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弹性管理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弹性管理是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管理方式.将这一管理方式运用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使学生在统一要求下,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更好地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出课外体育锻炼弹性管理方案,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将对我国高校体育课外锻炼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青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滑,我国大学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构建新的大学体育活动课程体系有利于扭转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不利局面,也为大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做铺垫。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美国大学校园娱乐体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我国大学必须完善体育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活动课程制度化管理、拓展学校体育活动课程空间、增加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推进体育活动课程有偿化服务等建议,以图为我国大学体育活动课程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郑州市大学生650人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上网娱乐消费支出高于体育健身的支出,且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低于网上消极体育娱乐活动的时间.由于大学生课外网上消极娱乐活动的增多,对大学生身体发育及心理健康已构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采到有效的方法,减少学生网上消极体育娱乐的活动时间及次数,使大学生投入到健康的体育锻炼中来.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省10所大学贫困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锻炼动机、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的锻炼动机既有短期切近的动力作用,又有长期终身的动力特点;"学业、就业压力,睡眠休息不够好"是影响少数贫困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近一半贫困生"没有什么突出的业余爱好".提出对贫困生应加强健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我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与访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旨在系统地了解我院学生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并与以前作对比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85%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兴趣,相对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健身、调节心理与娱乐是我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是我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障碍。提出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应加大实用性、趣味性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