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教育教学本不为考试,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却因为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沦为“应试教育”,可以说,考试竟然导致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异化。这似乎是一件颇令人费解的事,当然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一、异化的原因———考试从教育需要转化为国家需要所谓备、讲、辅、批、考,照此看来,考试本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却成了“指挥棒”,可以左右整个的教育教学?实际上,考试虽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又不仅仅是或更主要的不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考试首先并不仅是教育行为而更是国家行为;考试的产生首先并不是教育的需要而是国家的需…  相似文献   

2.
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旨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但现行教育考试发生了异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考试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考试目的的偏离、教育考试功能的窄化、教育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教育考试功能的本末倒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分配不均、过于强调"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评价观的桎梏是导致教育考试异化的原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确实增加教育投资、正确运用教育评价有利于还原教育考试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旨在服务学生的发展,但现行教育考试发生了异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考试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考试目的的偏离、教育考试功能的窄化、教育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教育考试功能的本末倒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分配不均、过于强调“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评价观的桎梏是导致教育考试异化的原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确实增加教育投资、正确运用教育评价有利于还原教育考试的初衷。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考试部分或全部取代了其他评价方式,考试的功能不同程度地被人为地泛化或异化了.考试的弊端日趋明显:考试唯分是举,导致恶性竞争;偏重知识检查,导致机械记忆;缺乏科学标准,导致厌学弃学.考试仅仅以分数为唯一关注对象,并逐步异化为划分学生等级、鉴别教师水平、决定学校名声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本文作者指出,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考试综合治理是国家教育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确保考试安全稳定、保证考试成绩真实可信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家教育考试安全面临严峻形式,舞弊与防舞弊斗争复杂,加强国家教育考试规范管理任务艰巨。在分析考试综合治理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家教育考试安全问题,从提高政治觉悟、健全完善考试机构、创新考试方式方法、加大依法治考力度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深入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改革。  相似文献   

6.
教育考试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育考试现代化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结合国际考试行业的现代化经验和我国考试实践,着重讨论考试公平、理论创新、技术应用、行业标准与运作机制、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5个方面问题,提出应更新考试公平的认知观念以妥善应对公平性疑问、构建权威行业标准以确保考试质量、建立激励机制以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加强心理计量学学科建设以促进考试专业人才培养等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京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对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教育考试提出了新要求。分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教育考试事业发展的背景,提出各主要教育考试项目的改革思路,并对建设一个“专业化、多功能、服务型”的北京市教育考试机构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郑辉 《考试研究》2019,(1):52-58
以沈阳市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及其涉及的教育考试服务为例,分析了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在教育考试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同时提出了建立教育考试服务标准及考生信用评价制度的设想,以期寻找未来教育考试服务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做好有效、完善的服务,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为完善和发展教育考试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考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校管理、教育体制、社会价值评判、考试功能的异化等多个角度,在分析当前考试不诚信成因的基础上,进而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应切实加强诚信考试建设。  相似文献   

10.
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文  陈华忠 《教育探索》2001,(10):47-48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服务,我们认为必须对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考试的观念 考试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与评价的观念。我们探索新型的考试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和谐统一;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存;坚持考试评价指标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以考试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以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 …  相似文献   

11.
郭思乐 《教育研究》2006,27(11):3-10,34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需求条件下的人的自然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学校基础教育阶段既是学生的成长期,也是儿童学习天性的更活跃期;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社会基本因素其实是自然因素的新的表现形式;人的生命自然是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大自然”;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包含了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因此,抑制频考成为今天基础教育保护和依托人的生命自然的关键。因为,频考管理方式以压抑和背离人的生命自然为代价,总考需要来自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的素质提升,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是依托自然激扬生命。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制度与教育形式相统一的高教模式,就其性质集中体现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诸方面。但本质属性与普通高教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13.
自学考试助学与远程教育同属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开放教育,都是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两者相同的性质和目的为其互动合作提供必要条件。本文将从对自学考试助学与远程教育互动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论述并提出思考,然后对自学考试助学与远程教育互动性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助学又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析社会助学的性质和功能,有助于更好地明确社会助学的定位,更有效地开展助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刘超 《考试研究》2012,(4):21-26
非学历证书考试的性质、功能,使其具备了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可能。继续教育视角下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应定位于为社会提供一种学习标准和培养考生持久学习的理念。合理设立考试项目、科学选择考试内容和方法、重视评价反馈,是继续教育背景下建设高效、优质非学历证书考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重视笔试的考试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我国考试制度能成为古代选才制度的主体是基于它的人性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对人性的思考、对教育的信念和对贤能治国的推崇催生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三、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出路:实施生本教育在长期的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构成的东方考试文化圈之中,人们很难相信“不尚贤使人不争”“无为而治”(老子语),不相信有这样一种教育,可以不强调分数比较而消除差生现象,并取得更为优越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正面论证的方式, 在教育部科研规划下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证明。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多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本质、功能、考生、社会助学、教育教学、国家考试,以及农村自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学术界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认识正不断趋于科学化。自学考试制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使宪法赋予人们的受教育权得以广泛体现,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者们特别强调自学考试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考生发展功能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范式中存在着研究方法失衡,呈单一化倾向,尤其缺乏哲学的反思与批判。自学考试制度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向,一是从终身教育层面,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把自学考试放在终身教育立交桥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从自学考试层面,树立以什么样的质量观来评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  相似文献   

19.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现有入口模式门槛高、面向窄,不利于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人才,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入口模式改革,应突出开放性、终身性特点,坚持以考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为在职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打开通道,同时建立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统考制度,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Students' responses to assessment tasks a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a range of factors including teaching approaches,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the nature of the assessment task, socialising influ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er's assessment objectiv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erceptions of assessment practices held by senior physics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 in one Brisbane school.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for these practices were inferred from an examination of school documents. Congruences and dissonances between and within these indicators of physics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the school are explo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gender. Specializations: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physic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