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提起相对真理,人们常常把它和“局限性”联在一起.认为其“局限性”表现在:一是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二是认识真理的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种相对真理观,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就认识的主体来说,确定的认识个体的能力太有限了,不能揭示事物、规律的本质全体;就认识的客体来说,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其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极其复杂,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在确定的时空里,只能显露局部事态及在一定层次上揭示其规律;就真理的应用来说,作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应该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前二者,真理的应用也就有适用范围的局限性.由此推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真理都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此需要发展.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任何具体的真理由于都有其相对性,因而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真理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严密,真理应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客观性含义不同,前者指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相符合,后者指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科学论断,无一不展示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自出生起,就与身边的社会紧密联系。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何让正在上学的孩子尽早地认识社会呢?就语文来说,新版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诠释渗透一个新的理念——社会和谐,其中包括人文发展、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关注弱势群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心理和谐等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已有课文,恰…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 ,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 ,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 ,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 ,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7.
“归类识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课型,第四册的“归类识字”分三部分安排(共14课)。教学“归类识字”要按照汉字的结构规律,加强音、形、义的联系;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加强字、词、句的联系;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着眼于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效率。一、本册“归类识字”的特点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和归类集中识字两种方式进行,就“归类识字”来说,其内容和形式有如下特点。(一)识字量大,目标明确。“归类识字…  相似文献   

8.
信念是创造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回忆起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树立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信念。投身科学实践之后,他更进一步自觉地坚定这个信念:“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我虽然不能证明科学真理必须被看作是一种其正确性不以人为转移的真理,但是我毫不动摇地确信这一点。”1951年他说:“我没有找到一个比‘宗教的’这个词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我们]对实在的理性本质的信赖。”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近来哲学界正在讨论。我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固然是人们探求真理的一个起点、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其本身还不是真理,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才是真理。1 什么样的认识才属于真理?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活动起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活动,就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为“真理是有用的”这一命题是科学的,而“真理并非都是有用的”结论却难以成立。真理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反映”决定了真理能够使人识破谬误,摆脱错误的束缚,排除不正确认识的干扰,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盲目蛮干,少走或者不走弯路,少碰或者不碰钉子。人们的活动,从总体上来说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这两件事的顺利进行无一能够离开真理性的认识。我们说“真理是有用的”,说到底就是指真理具有帮助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的功能,舍此,人们就无法完成这一“飞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目前仍有分歧。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理由是“真理只能存在于理性认识之中”,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或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就无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可言”,且进一步指出“提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本身就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内在联系,对感性认识性认识作了抽象、纯粹的理解。”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的理由是“对象和认识一致。”①我赞成后者的观点。但我以为仅从“对象和认识一致”上找根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这是十分明确的,科学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认识活动中,始终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认识者,一是被认识者;认识者是“学生”,被认识者是学习的对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把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确定为学生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这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主体反映者和客体被反映者;二是主体要有活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实物质结构都是层次性的。层次性是宇宙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外部世界,既有真象和假象、现象和本质的不同,又有一级本质和二级本质的区分,同时也还有某一本质属性和许多规定综合的差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说:“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列宁不止一次地指出:“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人们“不应当认为真理是僵死的静止,是象精灵、数目或抽象的思想那样没有趋向的、没有运动的、惨淡的(灰暗的)简单的图画(形象)”,而应当了解“真理是过程。”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人们始终相信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或判断一个科学命题或科学理论是不是科学真理。因此,在科学主义阵营中,主流思想认为科学真理具有和人文真理不同的显著的特点,它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仅遭到人文学者关于人文真理看法的影响和渗透,而且也受到科学哲学内部哲学家的反思和批判,科学真理新的特性正在得到揭示。本文主要从科学哲学内部的某些哲学家思想来说明这个现象,即科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正在动摇。  相似文献   

15.
八、科学精神 (一)求真、求实、客观精神主张客观真理,即认识到真理是可重复的,可检验的;主张实事求是,即认识要从“实事”而不是从“虚事”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证实真理,而且还包括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或不足,不断更新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本质分析中的盲区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是关于“教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形成了多种颇有影响的观点和学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多重本质说、认识——实践说。除此以外,还有情知说、适应发展说、审美过程说、学习说、教师实践说、交往说、关联说等等。以上诸论均有其一定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学者就曾撰文专门对此进行评述。[1]透视以上诸论,不难看出,对教学本质的认识长久以来主要源于哲学和心理学。而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说,…  相似文献   

17.
价值与真理的有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的本质只能是客体对于主体有用 ,而不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真理的本质只能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如实即符合实际 ,而不能是真理对于主体有用。对于一事物的全部真理性认识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价值真理不等于真理的有用性价值性 ,它们在反映对象和具体内容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真理是什么?持辨证唯物主义论者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基本上有二:(1)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认为真理是人们的认识与客体相一致。如:“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一般认为这两种定义是没有区别的,它规定的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这一论题从教育理论角度阐发较多,而从教育实践一方立论较少。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谈问题多,分析原因少”;“摆现象多,揭示本质少”;重经验交流,轻理论学习;重实用技能,轻理论素养等现象,无一不是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反映。因此,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效结合也应是教育学术界“结合”论题的重要方面。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理论有以下认识误区:教育理论应与解决所有教育现实问题相联系;教育理论不能拿来就用;经验远比教育理论有用。教育实践主体要走出认识的误区,不再由于对教育理论的片面、狭隘认识而否认教…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主体主导说”(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中小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本文试图阐释“主体主导说”并非科学论述。“主体主导说”的理论根据是: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这个认识主体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些“理论根据”站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