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陆讲的普通话,在台湾被称作国语,我们的语文,台湾叫做国文。普通话和国语,虽说是一回事,但感觉起来,二者还是有一点点区别。台湾的国语听起来很温柔,很南方味儿,女性说起来嗲声嗲气,娇滴滴的,很好听,而男人说起来就显得有点缺乏一种阳刚之气。普通话相比之下,显得正统古板,尤其是中央台的女播音员,虽然字正腔圆、无懈可击,但却缺乏一种阴柔之美。大家还记得老故事片中,国民党电台女播音员那娇滴滴的声音吧,台湾的新闻播音员就是那味儿。台湾的国语很口语化,不是那么正规,播音员称小狗为小狗狗。另外,国语还加进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要指的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通话和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也是培养国民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媒介。3-6岁是语言和文字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要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规范普通话教学和基础汉字认读教学,让普通话和汉字扎根在幼儿心间。幼儿园要全面提升幼师普通话水平,积极开发幼儿园普通话和汉字教学园本课程,培养幼儿普通话和汉字学习兴趣,让幼儿爱上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弘扬传统中华民族语言和汉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畅谈语文     
一、语文的流变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产生了一门叫做"国文"的功课;教的是文言文,中学、小学都读文言,作文也写文言。五四运动发起了白话文学、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上世纪20年代初,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内容要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仍称"国文",读和写仍然侧重文言文,但是  相似文献   

4.
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谓语文教师基本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说、写、画、作”四方面。所谓“说”,就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所谓“写”,就是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包括钢笔字、粉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六年多来台湾民进党执政当局出台的一系列"台独"语文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争议.语言政策包括计划让英语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制定"语言平等法"和"语言发展法",废止"国语推行办法",实施"乡土语言教学";拼音政策包括取消汉语拼音作为中文译音符号,通过"通用拼音",拟订"台语"文字,等等.其核心是要以"台语"取代"国语",以"台语"文字取代汉字.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规范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方面实行国内双语制,一方面保障各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一方面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普通话培训的重要性入手重点分析“双语培训”中学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语文自从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而一之称为“语文”开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对语文持有自己的观点,并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学课:语文=语言+文学;有人说语文课是语言文章课:语文=语言+文章;也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课:语文=语言+文字;传统的语文定义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和。这些定义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各自无法克服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普通话不仅是中国的国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推行普通话,不仅符合澳门人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澳门以及澳门与祖国内地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范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周家骅一、应该用普通话来范读语言是复杂的,如果用方言范读,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南腔北调,效果极差。所以课堂上的范读必须用普通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掌握汉字的某些规律,杜绝因读音错误而产生错别字的现象。二、必须过文字关例如:《春...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1900-1925)的国文国语课程知识以文法知识为核心,其知识选择与建构源于《马氏文通》,课程知识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在进行课程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文法知识的研究,并成为当时文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文国语教学领域,文法知识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和"作文",但当语言学发育成熟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才影响到语文教学,获得语言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渐渐背离了"会通"、"析文"的方法性点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俗形义学”是近年提出来的学说,它的提出,意味着学术界开始以包容的态度认真对待这种原来被视为异端的文字学现象。“俗形义学”有着与传统形义学不同的作用,传统形义学是专业工作者学习,研究汉字和考释古文字的工具,而俗形义学则在普及汉字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刘德辉语)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简称为汉语教学,这一说法在新疆的许多地方十分流行,它是针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学习汉语而言的,对他们来说,汉语是他们的族际通用语(许多人常说是国语,这一说法并不妥当,因为中国至今还没有国语,在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并没有哪一种语言拥有优先发展的特权),不是外语,只能广泛地称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既然是一门语言课,工具课,实践课,就可以把俗形义学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正>语言文字能力包含说普通话、用规范字。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要求,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是巩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对于自身的发展、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一、统一语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推广普及普通话可以增进各地区的交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就必须要互通语言,这样就产生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汉语是中国的国语,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如果少数民族不懂汉语,那么就不能与汉族人交流,就不能吸收汉民族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新疆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汉语课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口语方面.如何上好汉语口语课,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作为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字两者比较,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最直接的交际工具,“听”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而“读”和“写”则是一种间接  相似文献   

15.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语言教育界对语言能力高低的关注多于对语言能力种类的关注。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无论是个人的语言能力,还是国家的语言能力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多样性。中国的语言能力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九类。一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语言即普通话的能力。其中不同的方言区获得普通话能力的难度曾经相差很大,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二是汉语群体使用通用文字和规范书面语的能力。汉字和书面语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是"语言"和"文学"的合称。语文课程是学习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语文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掌握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前,国语和闽南话是台湾社会的强势语言,而闽南话较之国语又略占优势。当今台湾社会,国语和闽南话仍然是强势语言,但是国语的优势远远大于闽南语。闽南人只有在家庭内部,与祖父辈、父辈交谈时及在菜市场时使用闽南话的比例超过国语,其余在面对各类交际对象、交际话题和交际场合时,使用国语的比例均超过闽南话。外省人、客家人、少数民族的国语能力、使用、评价更是远远高于闽南话。客家人和少数民族的族群对应语言已经退到家庭内部使用,在家庭之外,闽南话在客家人中的优势比客家话明显,闽南话在少数民族中和少数民族语不相上下。客家话及少数民族语处于令人堪忧的弱势。  相似文献   

20.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由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负载,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汉语普通话具有稳定性、沿袭性、自足性,同时又具有包容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具有包容性,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稳定性、沿袭性弱化,国语化的进程加快,这是一种自然性的选择,这样,就必然形成众多的濒危语言,淡化了中华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递。所以,我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稳定性要进行理论的探讨和实际性的行动,使少数民族语言能尽可能与本民族同在,保持中国原生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