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深的父爱     
走在这满是荆棘的成长路上,寻找着父亲的足迹…… 父亲在我的眼中总是那样的平凡。他从来没有像母亲那样为我洗衣做饭,也没有对我问寒问暖,更没有在我伤心时逗我心欢。电话里,总是传来母亲关怀的声音;餐桌上,总是母亲为我夹菜;病床上,总是看到母亲忧心的目光……似乎总是母亲时常在我身边,而父亲则是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 父亲爱喝酒,几乎每次都喝得大醉,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整个身上都是一股难闻的酒气,而且每次喝酒的时间都不少于两个小时,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你睡为止。父亲爱打扑克,而且每次一玩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相似文献   

2.
外面下着雨,老天也似乎与我作对。面对桌子上一堆未解答的物理题,我心中一片茫然。“真笨。”我嘴里不停地骂着自己,似乎这样才能得到暂时的解脱。每次物理成绩都不理想,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怨恨老天对我不公,我不敢正视老师那殷切的目光。我常想:老天难道在捉弄我,安排我这样不佳的命运?渐渐的我发现,当我沮丧时,我便相信命运;当我快乐时,获得好成绩时,我又开始相信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便铭记在心中。我总是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我发现命运是自己的挡箭牌,我总是不能够面对现实。但是,我也看到有的人并不很聪明…  相似文献   

3.
《你就是风景》是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男孩女孩成长文学系列”中的一本,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的书。作者是青年作家孙卫卫。《你就是风景》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的,写出了“我”从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一直到毕业找工作、参加工作的点点滴滴。语言风趣幽默,描写生动活泼,读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可以说这是一本写成长过程的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点腼腆、羞涩但又顽皮可爱的小男孩、小机灵鬼怎么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作家的全过程。这本书中有“我”12岁当小记者的经历、有“我”在中学时对文学的疯狂爱好和追求,有…  相似文献   

4.
我是中专饭店管理专业四年级学生。中专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比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轻多了。我还有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属于盼望尽快脱离学习“苦海”的厌学族。寒假中,一本有关知识经济的书使我从昏沉沉的梦寐中惊醒。爸爸送给我一本名为“知识经济问答”的390页厚书,要求我认真看完以后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对于经济方面的知识,我近似于一个文盲。我从来没有看过经济类书刊,而只酷爱体育与武侠书籍。我认为知识经济与中专学校丝毫没有关系。面对父亲严肃的态度,我硬着头皮极其勉强地开始阅读这本书。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我很快被书中令…  相似文献   

5.
书香伴我行     
6月13日 晴 每一个人的人生就像一本书,它记载着自己儿时快乐的时光;童年时的猜想;小学时的豪放和中学、大学时的感悟。蓦然回首,书已经伴我走进了儿时、小学和中学,乃至大学,在这段学习的时间里,我对书总有着很深的体会:有书相伴的日子,自己总是那么的兴奋和快乐。  相似文献   

6.
我要读书     
我现在成了“孩子王”,我喜爱这一工作。每当我给孩子们批改作业,心里便涌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情感,尤其是读到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时,我更会激动不已,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儿时读书的种种艰难。我15岁那年,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其实后来平反时查档案并没有划为右派,是公社里擅自划的),并把父亲搞到一个偏远的生产队里劳动改造。这年,我刚好初中毕业,却无法升入高中,只好在家闲着。说是家,其实是住校,当时母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我随母亲住在学校。每天,我看到同学们一个个走进教室,心里好生羡慕,好几次我偷着去教室窗外听课…  相似文献   

7.
一位牧师为了让他吵闹不休的小儿子老老实实地呆在客厅里,不打扰他看书,就顺手从书柜里取出一本旧杂志,撕下其中有一幅世界地图的一页。他把地图撕成小纸片,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够拼拢这些碎片,我奖给你5元钱。”牧师以为要拼拢这一幅地图会让儿子花去一个上午的时间。儿子高高兴兴地捧着一堆小纸片到自己的房间忙乎开了。然而,不到十分钟,儿子就敲开了牧师的房门:“爸爸,地图已经拼好了。”对着吃惊的父亲,孩子不无自豪地说:“这其实很简单,在那页杂志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拼到一…  相似文献   

8.
补书     
本学期开学之初,刚发新书时,我就向儿童说明装订成一本书要化多少工人叔叔的劳动,说明书本跟学习的重大关系,要求每一个儿童都爱护书本。在开始的两周内,大多数儿童固然给新书包上了壳子;有的儿童在把新书放进书包或从书包拿出新书对,总是轻轻的,担心碰坏。可是四、五周以后,我发现有的儿童的书角揉折了,有的书页撕破了,我看到很生气,哪个书坏了,我就批评哪个,还在晨会上把撕坏书的儿童提出来当众批评,企图让儿童“不敢”再损坏书。可是,有一天,我发现赵立华同学的语文课本整个散了,上到哪一课,他就把哪一页拿出来。趁此,我对全班儿童的书全面的检查了一下,结果有十一个人的书的封面没有了,有四个人的书卷成了卷儿,还有六个人的书页不全了。我气极了,为了“惩一以儆百”,当着大家的面,我  相似文献   

9.
看了贵刊“该不该打孩子”的讨论后,我想起了曾经向我咨询过的一个学生。他叫方,虽然聪明,但顽皮好动,所以学习成绩总是处中下水平。到初中二年级时,已降到全班第47名。为此,不仅他自己常常被老师批评耻笑,还连累他父亲也被老师“传讯”。父亲从学校回来,气得见他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几乎“天旋地转”,还被狠狠地责骂、训斥了一顿。  相似文献   

10.
杜梨 《河北教育》2005,(21):43-43
解放初,我们家剐从山区迁到平原,本来就穷,一搬家更穷了。孩子们多,上学买不起课本。我姐上四年级,我上一年级,根本不在一个教室,父亲却说,你们就伙看一本书吧。没有桌凳没有书本,学校里的老学究骂我是穷酸,在平时他不是打我手心就是敲我脑袋,于是我只好逃课。  相似文献   

11.
走进昌江乌烈中学校长办公室时,谢真文校长正在为一个学生办理入学手续。当谢校长看到这位新生鬓角留着两撇长长的头发时,谢校长放下手中的笔,温和地问:“你认为留长鬓角好看吗?”新生低下了头,忸怩着没有说话。我们看了新生的入学证明,他姓钟,是初一学生。谢校长又问新生的父亲:“你同意他留长鬓角吗?…我怎么会同意呢?让他剪掉,他总是不听。”老实巴巴的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无奈。  相似文献   

12.
课间,我拿着书本走在楼道里。远远地,就看见上三年级的儿子高高地举着握成拳头的右手,蹦着,跳着,嘴里还“耶耶”地叫个不停。整个的楼道似乎只有他一个人,他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向教室里跑着。经过我面前,我赶紧拉住了他:“儿子,告诉妈,什么事这么兴奋?”他见是我,先是一惊(显然他只顾自己高兴,而根本没看到我),随即仰起小脸看着我,得意地说:“自己看看。”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信     
上学的时候,我每周都给家里写一封信,而每次给我回信的总是我的父亲。父亲的信是很有特色的。在信的开头,父亲从来不用所谓的昵称来称呼我,总是连名带姓地直呼我的大名。我每次读到自己的名字时,总有一种想立正大声答“到!”的冲动。这种感觉很不错,就像我是父亲手下一名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父亲的信话语不多,通常是刚刚写满一张稿纸,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冬天到了,是嘱咐我穿棉衣的时候了,父亲在信中便会说:“把你的棉衣穿上,别因为臭美而弄得涕流满面。”没有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是先下命令,再向我点明违抗命…  相似文献   

14.
儿子:这也许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感觉以父亲的名义写信颇有点儿特别。有些内容比较严肃,可为什么选择书面形式,用文字来表达呢?个中道理,似乎不必明言。你很少独自外出,这一次离家数天,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一般。一个人总是要离开家,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的。需要告诉你的是,你每走一步,都是在书写着自己。没错,是书写自己,下面我想专门和你谈谈“我们的书”的话题。你当然清楚,所谓“我们的书”,指的是《孩子是枝笔》那本书。其中的“父亲手记”,可以算是我在书写自己,也算是特地写你。哪个父母提起自己的孩子,不都是津津…  相似文献   

15.
记得有一次上《项脊轩志》,布置预习时,我极力渲染着归有光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谁知一个男生翻了翻书页后,忽然冒出一句话:“我最不喜欢这种文章,一点意思都没有。”是啊,今天的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抵触和质疑。随着年龄渐长,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越来越丰富,孩子们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说教了。  相似文献   

16.
王月冰 《少年月刊》2014,(10):32-33
我儿时笨拙,几乎算得上愚钝,在上学期间,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每次给我辅导作业,姐姐都会气急败坏地嚷嚷:“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笨!”后来,我干脆不学了,虽然也还背着书包去学校,可上课只顾着玩,放学后也不再做作业。父亲问我为何这样,我有些惭愧和无奈地回答他:“我笨,做作业也没用。”父亲愣了一下,然后说:“还是做吧,无论如何,做比不做好,否则,你连自己是不是真笨都不知道。”父亲的话有些绕,我似懂非懂,全然没理会,继续抛弃书本,天马行空去了。  相似文献   

17.
陈冰 《广东教育》2009,(11):64-65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园的漂流书架上看到了《商边的小豆豆》,开始是被那淡淡的粉色封面吸引,翻阅中我初识了叫小豆豆的可爱女孩,有点像《草房子》里的桑桑,顽皮,不守规矩,和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不知不觉地我竟然站在走廊里一口气看了30多页。看来这本书暂时要停止“漂流”,在我的办公桌上“停留”了。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他找一份谋生的差事。“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羞涩地摇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了头。“会计怎么样?”……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地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自己的地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尴尬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柳清凤 《贵州教育》2010,(23):45-45,48
当我第一次看到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的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风行一时的澳柯玛广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一直是我很赞同、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包括一个社会,总是该不断努力进取,只有今天比昨天进步了,才能真正有所发展。觉得澳柯玛的广告说到这份上,也确实该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第一本书     
未满5岁时,我得到了第一本书。那时,母亲在小山村教书,我总是一个人寂寞地呆在教室外面。有一天,我走到教室后面去看牛棚里的小牛,小牛躺在牛妈妈身边,嘴里嚼着青草,很温馨的样子。我看了很久,那一刻,母亲看到了我心中的渴望和寂寞。母亲决定让我成为一个小学生。那时已经是学期中了,没有课本,母亲花了几个晚上,用毛笔为我抄写了一本语文书。我一把将它扔了,委屈得大哭起来:“我不要!我的书和他们的不一样,没有彩色封面、没有插图、没有拼音……呜呜……”母亲笑眯眯地将书捡了回来:“他们的书确实有彩色封面,有插图拼音,可是,你可以自己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