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舞台上,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师生间“导演”与“演员”关系的定位,实质是把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双向主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其本质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师生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和结果。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与情景性决定汉语教学应更多地借助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义飞 《云南教育》2003,(11):16-18
一、合作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建构主义”师生观为基础,论述了师生双主体交往关系的特点、表现形式。针对“教学互动”这一实现师生双主体交往关系的根本途径和“师生对话”这一双主体交往关系中“活的灵魂”,讨论了双主体交往关系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便是所谓的"教学相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高效教学婚本质是师生交往的互动,建立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开发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实践活动,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变革,当前大学生们不仅产生了对知识的怀疑,而且也引发了对高校教师的信任危机,本该教学相长、感情深厚的高校师生关系近来却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时有悲剧上演,进而从轻视知识发展到了轻视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消退,遵从理性法则的"朋友"式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与积极的参与。构建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和热爱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后现代师生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邵攀  董婷 《教育教学论坛》2020,(20):268-269
对分课堂集成了讲授教学和讨论教学的优点,能有效改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缺失、师生关系割裂的缺陷,使教与学真正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将对分课堂引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探索基于对分课堂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对目前中等师范学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师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教师的民主意识欠缺、师生之间交往不多、师生情感距离扩大等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应是:教师要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增进学生的信任感;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理解教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高校师生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宽广的场景。师生主体的教育理想、追求和情感都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回应和满足。从理论上分析,虚拟交互场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应该是一个良性、深入、渐变的过程。然而,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却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反差,主体语言差异引致高校师生对话交往过少,发生节点分散引致高校师生交流效果不佳,交互场境虚化导致高校师生情感融入缺失,互动空间自由导致高校师生构建动力弱化。建立师生对话的基本语言基础、整合师生交流的必要时间分配、融入师生交互的重要情感表达、强化师生合作的内生构建动力,是破解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网络教育中的师生交往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得以展开、生效的前提。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不够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师生之间是权威型、依附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模式,师生交往的性质、角色、地位以及交往的方式、手段呈现若干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 ,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总是发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对服从",这种传统师生观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学生逐渐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师生之间不时出现冲突。为此,教师应改变观念,主动研究这种变化,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机智,改进教学策略,引领师生关系顺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对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是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严重忽视了情感因素中师生关系对语言学习的作用。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应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教学的特色出发,充分认识师生关系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努力使师生之间通过民主平等的沟通合作和有效的评价激励,达到教学相长和人格完善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线上课程是近20年来由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由于时空差异,师生之间出现了新的情感双向交流困境.通过分析线上课程特征及教学状况,指出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若干困境及由此造成的危害,提出完善线上课程制度建设、改进线上课程设计、强化教师情感渗透、充分利用情感双向交流机会及MR新技术等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