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张与传统音乐学"五声杂比"为乐的理论及方法非常接近,永明体平仄病犯等理论同乐论中"同声"、"异音"等理论亦相类似。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最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从汉语音韵特点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形成及特点。诗歌讲究声律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能增添艺术表现力;但不能为格律束缚,也可以打破声律限制,创造另一种风格。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将齐梁间文坛领袖沈约置于中品,且在序中攻击沈约颇为自负的声律学说,引起后世争议。通过对沈约及其声律学说的探讨,指出"四声八病"说虽然在草创之初不免有繁琐而多拘忌的毛病,但却是魏晋以降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之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跟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沈约声律论为后来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实属诗歌艺术规律的一项重大发现,是诗歌审美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在从古体诗向格律诗演进的过程中,沈约实有开拓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学注重诗歌的形式之美,从语言的辞采、声律、对仗、用典等各个方面切入诗语内在特征的研究,以此强化诗语的审美特征,增强诗语符号的可感知性,使诗语在外在形式上即获得普通语言所不具备或不明显的艺术特征,在能指层面以巨大的作用构成诗歌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已经全面地涉及到对诗歌中虚字的态度、作用,是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一,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能够把复杂的、细微的情事表达出来;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第二,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有“斡旋”之功,能使得诗句有流转如弹丸之美。第三,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期,对元明清诗论家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变”说是中国诗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人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诗歌的发展规律的描述提供一种比较准确的理论模式;同时它也带有机械论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代,伴随着人们对“诗缘情”的艺术本体的自觉认识,艺术的形式美逐渐获得独立的价值。魏晋人萌生了把诗歌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的思想。审美情感在“形似”中寻找内形式,语言声律构成文学艺术的外形式。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形式上,总结出比较完备的声律理论。但由于脱离缘情本体,又导致了声律对情感的桎梏与悖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绘画、戏剧等方面的运用,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象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声律的静态研究。徐青以《全唐诗》为材料,论述了声律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对声律结构进行了层次分析,阐释了唐诗的声律结构类型,等等。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对中国后代的诗歌创作与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诗歌意象的形象感成就了中国诗歌意象具体、表达无限的深层内涵;对于意象中的视觉感构成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桥梁;注重整体的表现而不局限于局部的再现,色彩的平淡也符合中国古代思想的追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4.
冯至与穆旦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象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其诗作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论智慧的光芒。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他拒绝在诗中借用文言辞句,致力于从现代口语中提炼诗句,避免或融进西方语言的理性和逻辑成分。这也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精选盛唐时期两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描述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诗歌若干篇,择取颇具代表性的以剑艺、骑射、田猎为运动方式的文本,从体的舒展与情的释放两方面进行讨论,条分缕析唐代诗歌中所蕴涵的古代体育文化特征,充分展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把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重视“味”的特点,运用到诗歌的欣赏中来,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以“味外之旨”论诗的鉴赏理论。司空图的“韵味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欣赏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与谢朓同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者,但其诗歌却各具特色。其原因与他们各自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大谢玩世不恭,小谢畏惧灾祸。但二者诗歌又都有隐逸的一面。本文试从此出发对二者山水诗艺术风格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学院"与"反学院"之争,实际上也来源于美国.不同的是,在美国是先有学院派,然后有反学院派;在中国则是先有反学院派,然后由反学院派虚构出了一个学院派.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诗歌恰恰需要某种学院精神.这种精神,我理解为一种对待诗歌的严肃态度,对形式和技艺的尊重,以及某种朝向经典的持续不断的有意识努力.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