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两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最终都走上了隐逸之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儒道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这种选择,然而他们的隐逸却又截然不同,王维是亦官亦隐,孟浩然是终身隐逸。这与诗人的个性及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王维性情温和,孟浩然则性格倔强;王维多才多艺,孟浩然则较单一,因此有更多的人欣赏王维。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隐逸诗人,佛教对他的诗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别于先前隐逸诗歌的特点。佛光禅影下的王维,对后世无论是诗歌艺术,还是鸶士人的人生旨趣,乃至隐逸之流,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王维随自我体验的逐渐深入,越来越想过隐逸的生活,但是因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要求他该仕。隐或仕令诗人难以抉择,他最终艰难地选择了“亦官亦隐”的人生道路,从中也可看出其矛盾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王维隐逸思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诸家多从社会背景探究。本文从王维诗作、王维性情入手,论述王维隐逸思想的根本原因在创作主体本身,在王维性情。这才是王维隐逸思想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是王维隐逸心态的基础,庄禅思想的影响是主导,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契机,时代的隐逸之风是王维选择隐逸方式的重要依据。在此隐逸心态和隐逸风格的影响下,王维的诗作呈现出旁观型、参与型、融合型三种态度,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6.
王维借助他深刻的宗教体悟和诗家的灵性,描摹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远韵的诗歌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影响,王维可能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到的王雏。然而,王维也毕竟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儒家思想对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试从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王维隐逸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与山水有缘,几乎都是写景状物的能手。堪称天才艺术家的苏东坡亦是如此。他的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号称山水、田园诗人的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作品媲美。陶、孟、王的景物诗的共同点是,长于描写隐逸之情,表现恬静之美。苏东坡呢?他一不隐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诗佛"王维     
盛唐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王维这两个人虽然名气一样大,但他们的身世境遇、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却不同,诗歌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孟浩然终生隐逸,王维却到死都在做官,只是他的官当得很不投入,可以说他是边仕边隐、身仕心隐,所谓“仕”,不过是拿一份工资而已。由于历经变故,王维看破了红尘,悟透了人生,终于以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他的许多诗都充满了“禅意”,这正是  相似文献   

10.
谷慧霞 《语文天地》2011,(11):41-42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他的诗作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他歌颂隐逸,爱好自然。他又是杰出的画家,所以他的诗画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常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的诗也就具有绘画美、音乐  相似文献   

11.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2.
弗罗斯特以自然诗、田园诗蜚声世界文坛,以擅长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家喻户晓。其实,诗人一生都在为读者编织着神秘,以能够迷惑读者,使他们误解自己的真实思想为荣。同时,他的诗歌的目的性极强,总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回答别人对他的疑虑。就连他那不甚知名的《灶头鸟》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章运用现代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生态诗歌的“生态”思想内涵和山水田园诗歌的思想特征,从三个方面指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属于生态诗歌。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王堆的隐逸及主要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学界众说纷纭,文章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认为他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的内涵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为官做人的人生哲理,他所形成的隐逸文化是长安文化的延伸,是盛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 ,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18.
对王维<鸟鸣涧>意蕴的阐释,历来聚讼纷纭.之所以如此,关键在对"桂花"内涵的把握上.本文即从"桂花"意象本身的寓意出发,联系当时诗人的创作情境(置身高士隐栖之地),以及当时诗人的精神取向(失意后的彷徨),论述诗作对高士的企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精神主旨.  相似文献   

19.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山水诗虽不能与王、孟比肩 ,却具“清而适”的艺术审美特征 ;尤其是他的田园诗 ,既多且好 ,深得陶渊明“真朴”之精髓。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农耕事象与民俗村风 ,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 ,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 ,诗人以田园生活抒情言志 ,开创了比兴体的田园诗格。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当是鼎足而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