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例简析]《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记叙“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同学和老师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道理.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平凡的小事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老师说的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应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教学,以老师的话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师生的三次对话为次重点.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探讨”的导学方法,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去领悟文中所含的道理,同时加强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判断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画杨桃》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道理,说明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内容真实、记叙具体的表达方法。其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后“思考·练习 1”的第 3小题第二问“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  相似文献   

3.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第六册新入选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这篇文章,应着重理解画杨桃这件事所说明的道理,让学生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抓住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时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4.
《画杨桃》是篇新选课文,通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不同反应的叙述,揭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道理。教学时,可以紧扣“笑”字,引导学生去深入领悟。首先,由“哈哈大笑”理解照实绘画与“想当然”的矛盾。“我”遵照父亲的叮嘱,在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根据眼中所见的样子准确地画出了杨桃,有几个同学看到“我”的  相似文献   

5.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讲述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其内容是这样的:“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是这样教学这段话的:师:读一读,这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几层意思?生:(读后)这段共有四句话,主…  相似文献   

6.
《画杨桃》一课记述“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受到有些同学讥笑 ,但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 ,通俗易懂。文中体现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教学本课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 ,在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并梳理归纳疑问 ,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 ,读、思、议、练贯穿其中 ,体现“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1.多媒体或挂图出示“杨桃”图 ,学生看图 ,观察、感知杨…  相似文献   

7.
《画杨桃》是五年制第六册的一篇新选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说明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对他们进行扎实有效的语...  相似文献   

8.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岑桑在小学美术课上画杨桃的一件事。年幼的作者根据父亲"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教海,把自己从特殊角度所观察到的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在慎重体察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后,请嘲笑"我"的学生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去观察杨桃,使...  相似文献   

9.
《画杨桃》一文通过“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引起不同反应的叙述,揭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的道理。教学时,可紧扣“笑”字,引导学生深入领悟。 首先,由“哈哈大笑”理解照实绘画与“想当然”的矛盾。“我”遵照父亲的叮嘱,在图画  相似文献   

10.
一、难点及分析 《画杨桃》是新增课文。文字比较浅显易懂,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我”的画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却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学难点是理解最后老师那段话的意思。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由于课文叙述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重点在理解当“我”的画交出去的时候,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却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学时,可采取“变序教学”法,直奔课文的重点,——第二自然段。启发谈话引出问题: 1.同学们见过杨桃吗?知道杨桃是什么样的吗?(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相似文献   

11.
读思结合落实重点———《柯里亚的木匣》和《画杨桃》教学谈○彭阳县教研室韩志龙李文科《柯里亚的木匣》和《画杨桃》是五年制第六册第八组的两篇讲读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从内容上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是通过讲述一件完整的事说明一个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11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迪学生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妄下结论。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图画课上"我"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情景,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即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轻易下结论。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课文从一  相似文献   

14.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画杨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厦门王娉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画杨桃》一文,是体现邓小平思想的好教材。邓小平思想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画杨桃》一文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典型、生动而具体的...  相似文献   

15.
《画杨桃》是篇精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的道理。《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画杨桃》一课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教诲”一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师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说说父亲和老师是怎样教诲我的?生认真读课文后交流)生 :父亲经常叮嘱我 :“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生 :老师和颜悦色地说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师 :是啊 ,文中父亲和老师教导我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同学们 ,平时你们的长辈对你们说过类似的话吗?生 :我爷爷常对我…  相似文献   

17.
《画杨桃》一课,主要是写在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一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从段入手,读好全篇。 一、总揽全文,了解重点段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总结段(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懂得“教诲”指恳切的教导,“一生受用”是指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再扣住总结段设疑:爸爸和老师是怎样教诲的?“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在课文哪一段?(分别在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18.
《画杨桃》(五年制第六册 )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文眼”———老老实实。抓住这个文眼组织教学 ,既能扣住文章的中心 ,又有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文章中三位主要人物的言行 ,把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老老实实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想当然” ,但对“不要想当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去领悟。教师引读 :“你看见一样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提示 :看下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会悟出 :意思是“不要想当然”。教师点评 :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是实事求是 ,也就是“不…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为《画杨桃》的课文,文中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杨桃形状各异,画出来也各具情态。同样的道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化的。可是,长期以来“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格局,使许多学生习惯于接受固定的答案,不敢有丝毫的出格和异议。学生的童心、童趣、独特的情感体验受到压制,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陈小燕老师的课,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么叫生态课堂,什么叫"言语实践",什么叫"实事求是"。一、聚焦学习内容认认真真解读教材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令语文教师感觉很困惑的问题。其实,每篇课文都是独具特色的"这一个"。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这一个"的独特之处,要做到"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取最鲜明、最典型、最有价值的内容去教。从《画杨桃》一课来看,我认为陈老师较好地解读了教材,为创建活力高效生态课堂奠定了基础。1.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