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明确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产生着重大的社会价值。一、以“诚、信、仁、和”调节人际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人臻于完美的终级目标。“礼”是人臻于完美的措施和体制。以“仁”和“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了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主髓。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的中和准则,是中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说及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心理、规范行为的思想而存在,其所崇尚的仁、礼、中庸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品评之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浅述,以就教于方家。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在《论语》中孔子对仁及怎样才能致仁作了多种解释,从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来看,被他奉为至德的“中庸”也是仁及其致仁的途径。孔子说,“中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纲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和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与自己的学生樊迟讨论过“仁”与“智”的问题。孔子告诉樊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相似文献   

8.
杨丽 《文教资料》2006,(18):141-142
本文首先从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提出了“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然后从这几方面分析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最后对其音乐思想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乐具有艺术感情特征,他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倡导的音乐精神核心是“仁”。“仁”具有伦理的意义,它首先体现在与“礼”“乐”的关系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其中以“仁”的实现作为“礼”、“乐”实现的前提。“乐”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好行为方式(“成于乐”)在孔子的美育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音乐审美教育功能认为:乐是实施“德”…  相似文献   

11.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以期建立一种符合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其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举贤才”,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他所谓的“仁”,其核心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侯芬辉 《新课程研究》2009,(10):189-189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16.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分析其与现代教学过程相冲突的具体原因,力求达到对其客观、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一、“因材施教”主要是与个别教学相适应的原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便是“因材施教”一语之由来。虽然孔子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但却是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原则并对后世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庸”即阶级调和,是折衷主义,这是对“中庸”内涵的歪曲。本文将就孔子的一些言论和实践,对“中庸”的哲学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