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何智明 《出版广角》2015,(10):48-49
大数据背景下,以读者为导向的图书出版成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图书出版企业可以更精准地定位图书市场的阅读群体.对思想政治类图书而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出版企业更好地把握当前阅读群体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地出版读者需要的作品.本文首先对政治类图书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类图书出版发行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大数据出版发行政治类图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许倪倪 《出版广角》2016,(10):84-85
高校思政类图书的出版必须紧密结合高校教学实际,科学选取内容,才能更好地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院校德育研究》(第6辑)一书,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以及高校思政类图书如何凸显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版成就展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地方人民出版社的一名成员,我特别关注其中的政治理论类图书。一方面,我感到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政治理论读物,特别是研究阐述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图书;另方面,也感到与历史、文化、古籍类图书相比,政治类图书,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普及读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不足之处。怎样尽快改变政治理论图书相对薄弱的这种状况呢?首先要重视政治理论图书的出版。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  相似文献   

4.
许运娜 《出版广角》2011,(12):54-55
长期以来,时政类图书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占有较大份额,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出版业界对时政类图书营销策划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踊跃。人民出版社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出版社,长期以来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时政类图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谨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时政类图书营销策划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陈艳蕊 《出版广角》2014,(13):48-49
正在未来,资讯型的生活类图书会逐渐走向衰退,文化质感将成为生活类图书的基因,文化内涵、思想传承、艺术欣赏,这些方面的元素将在生活类图书中更加凸显。当前生活类图书市场呈现一种相当繁荣的状况,内容相似的书籍有很多,涵盖了烹饪、保健、时尚生活等领域。目前一些新兴的小型出版机构也在大量出版生活类图书,内容一样很精美,由于其成本较低,书价较低,性价比就相对较高,对读者来说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未来,资讯型的生活类图书会逐渐走向衰退,文化质感将成为生活类图书的基因,文化内涵、思想传承、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6.
时政类图书出版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一名优秀的时政类图书编辑,要兼备政治、策划、品牌、创新和营销等五种意识,才能真正担当起时政类图书编辑这项极具挑战性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期重点来关注政治类图书出版。2004年是政治类图书出版的“大年”,光是萨达姆、克氏夫妇、布什和克里这些人就够出版社出好一阵书了,阿拉法特的书问世也是迟早的事情。最近一期的《出版商周刊》排行榜上就又有三种政治类图书进入前十名,它们是 Ann Coulter 的《如何与自由党派人士谈话》,Michacl Moore 的《他们还会相信我们吗?》,以及 Richard Miniter 所著的《隐蔽的战争:布什如何打赢对恐怖分子一战的未公开内幕》。即便美国总统选举已经尘埃落定,布什也无愧于2004年度政治类图书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8.
张艳 《出版广角》2012,(3):59-60
旅游市场的发展带动旅游类图书需求的增大。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策划中,应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出版定位,重视精神类旅游类图书的畅销。出版中应注意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树立畅销旅游类图书品牌。  相似文献   

9.
正在很多人的眼里,政治类图书受众单一,市场运作能力差,很难成为畅销书。然而以政治类图书出版见长的人民出版社,却用行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其出版的《朱镕基对话录》在市场上受到读者追捧,多种图书销量也遥遥领先,长居图书销量榜前列。社长黄书元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超前的出版理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将人民出版社带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看来,传统出版已经初显颓势,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由于版权、盈利模式等多重问题,数字出版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每个新生事物成长的路上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与出版相结合,"互联网+出版"是出版业的新方向。本文在剖析了互联网对现有三大类图书(即大众类图书、专业类图书、教育类图书)的冲击后,分析了"互联网+出版"的优势,对现有三大类图书的出版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目前"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可互相补充,推动出版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洪琼 《出版参考》2021,(11):55-59
民法典类图书的热销,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我国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公民自觉守法的意识、遇事找法的习惯、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正在养成.透过民法典出版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要想做好普法类图书;应坚持"四个思维"的有机统一:政治思维是做好普法类图书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做好普法类图书的核心和关键,用户思维是做好普法类图书的力量和源泉,营销思维是做好普法类图书的抓手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建筑类图书是图书出版的重要门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图书的出版数量和质量较以往有了极大地提高,建筑业的繁荣以及建筑类大专院校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类图书的出版。2007年,我国出版建筑类图书的专业或综合出版社超过100家,出版的建筑类图书超过10000种,建筑类图书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造成建筑类图书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选题策划已经成为建筑类图书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郑萍 《出版参考》2021,(6):54-56
"互联网+"时代,考试类图书出版与营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编辑的工作重点已经由传统的案头加工、图书出版向品牌包装以及"教育+"新的模式发生转移,而全方位的精准策划对考试类图书的运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王一珉考研政治书系"出版为例,通过对选题策划、卖点设计、渠道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思考图书的内容价值与渠道力,以期探索互联网时代考试类图书新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背景下,媒介技术得到快速变革,新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新媒体的应用,对推动相关工作创新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现阶段,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应用新媒体,可以实现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也能通过网络化的美术类图书出版工作,提升美术类图书出版工作效率,让其形成独具特色的出版品种,充分将新媒体时代与美术类图书出版工作相结合,提升读者对于美术类图书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达到跨媒体阅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傅韬旭 《今传媒》2024,(3):71-74
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双减”政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顶层规划,为家庭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对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的新机遇进行了剖析、研判,并在解读困境与机遇的基础上,从推动出版专业化、打开增值思路、打通营销、技术加持四个方向探讨了“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升级路径,旨在推动家庭教育类图书出版长足发展,助力“双减”政策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旅游大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热。无论是参与出版的队伍数量,还是其在图书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以及市场动销品种数量、图书内容细化方面,几乎都显示旅游类图书出版市场趋势总体向好,甚至有点发展"迅猛"。同时,旅游类图书出版"繁荣"的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旅游类图书想要发展,选题策划是根本,在本着"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下,以下原则或许对目前的旅游类图书出版走出困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阅读需求逐步实用化,阅读趋向也多元化。在市场日益细分和小众化的今天,谁能率先改变政治类图书的出版思路,谁就能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18.
教育类图书出版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新媒体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带动下迅速崛起。在新媒体背景下,人们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短视频、网站社区已成为当代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得纸媒市场被快速挤压,从而导致教育类图书出版物热度在不断降低。传统教育类图书出版在新媒体背景下受到冲击,市场压力较大,不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育类图书也能够获得创新、转型、升级,文章就教育类图书出版现状展开探讨,并提出教育类图书出版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图书编辑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汽车类图书出版述评汽车管理学院万里鹏蚌埠新华书店肖红汽车类图书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成为近年科技图书出版的几大“热点”之一,在90年代的科技图书出版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笔者对1990~1996年汽车类图书的出版情况作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分析新时代农业类图书选题变化,本文通过对农业类图书出版现状分析,结合农业类图书出版的发展优势,以及实际出版工作中的创新与做法,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农民需要等角度,探索当下农业类选题策划方向,抓好优质出版资源深耕,创新融媒体思路,为同行提供思路借鉴,共同做强农业类图书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