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具象艺术处在向抽象艺术持续转向的范式危机之中,作为新旧范式转换的一个过渡形态,当代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自身也充满了表征的和审美的危机,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美学模式面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倾向无法展开恰当的批评,因而也导致艺术审美阐释的危机。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既涉及艺术概念本身,也涉及大众对艺术的期待。以显现美学、气氛美学等为代表的当代新美学突破了分析美学之藩篱,重回审美的“感性学”传统,以“显现”“气氛”“通感”等感性概念为解释框架,建构以身体为中心的感知经验,重新发现和阐释了当代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诸感性特征,针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提出了合理的感性救赎方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回归。  相似文献   

3.
“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东晋绘画美学家顾恺之提出的两个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是指在审美构思阶段,要超越现实对象外在的形体束缚,去把握现实对象内在的精神气韵。"以形写神"是指在审美创造阶段,要重视艺术形象之形的刻画,更好地表现艺术形象之神。这两个命题体现了从审美构思活动到审美创造活动的转化关系,是顾恺之在人物绘画的不同阶段对"形"、"神"的审美把握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把"艺术生产"作为人异化的生产方式来认识只是研究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个角度,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马克思"艺术生产不平衡"的判断,不应从艺术和社会条件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而应从如何审美及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是人把握世界的实践方式,目的是实现人自由的本质,审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对象化世界的水平及为对象化所付出努力的反思。艺术的意义是展现人自由自觉的能力,这不仅为审美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推动当代文化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以及"回忆和联系"。而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艺术正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艺术素养的绝佳教材。现代派的诗歌意象领悟要求读者感官与意识的强烈结合,这样艺术美感便会显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任继泽 《美育学刊》2022,13(1):43-51
在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美和艺术始终与自由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审美的自由如何走向现实、影响现实,如何疗愈近代以来不自由的社会状况,这些问题在德国古典美学本身及后世对其的研究中,或不受重视,或解决得过于随意。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和美学体系,通过对社会弊病与艺术作品、艺术类型的分析来对现实给予关注,从中可以看出在面对"散文气"的社会时,美和艺术在"英雄时代""幽默艺术"与"反讽精神"这三个层面所能产生的教益。  相似文献   

11.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是以它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喜剧艺术的基本内容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丑恶";喜剧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夸张";喜剧的美感特征是"笑".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此在:论艺丛札》是作者十余年来从事文艺研究与写作的部分论稿合集,涉及美学与艺术学理论、电影理论、诗学和美术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是一本跨越理论与现象、传统与现代媒介和中西艺术文化的艺术学研究著作。作者诸葛沂将本书分为"理论""电影""诗歌"和"艺术"四个章节。"理论"这一章为全书定下了研究基调及作者的研究偏向,即要从现代艺术的救赎论、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消费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女性美丽消费走向异化,主要表现为消费目的异化、消费原则异化、消费过程异化、消费结果异化,并呈现出唯"他"性、非理性、功用性、突出身体化等异化特征。女性角色意识的迷失、男权话语的左右等因素是异化的成因,由此,带来了女性主体价值背离、审美价值观错位等危害。从媒介规范、审美重塑、法律约束等方面着手,可以实现美丽消费异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柏奕旻 《美育学刊》2022,13(1):17-24
"十四五"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乡村美育的思路、方法问题需要获得合致现实境况的回应。深入我国乡村审美文化经验,从中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命题,既富有理论意义,还将为引导乡村美育乃至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发挥有针对性的作用。现代日本的"民艺"方案作为他山之石,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时代课题提供参照和借鉴。"民艺"美学发源于乡土,立足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批判,探索建立反思现代性"艺术"的审美范畴。这份方案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却为带动百年来日本乡村建设发挥积极持久的作用,由此为探询何为有效的乡村美育、乡村何以走向自我美育等课题展现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非主流"是近几年在中国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审美文化.从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种文化现象和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有一定的相似性."非主流"审美文化是洛可可艺术的一次"异地重生".  相似文献   

16.
装饰艺术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它既是审美文化的形象表现 ,又是审美改造的具体实践。装饰艺术具有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因而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上述的艺术特点 ,各种物质材料的广泛运用 ,构成装饰艺术的独特品格。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与工艺加工技艺 ,更为重视展现材质的结构与肌理之美。因此 ,在装饰艺术的教学实践中 ,加强对材质美的研究与探索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拯救人性的完整,美的艺术的力量来改造时代和社会,而非政治暴力革命。文章通过逐步解读来总结和加深认识席勒的美学思想,最后得出美的艺术与追求、美育的作用等对当代中国"美育"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休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乐趣,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这正是美学视野下对休闲时代面临的严肃的命题,而中国武术无论作为一种体育健身项目,还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都是较为适宜的明智选择,尤其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具有从媒介、形式到意蕴三个主要方面的突出的审美特性。因此,本文从休闲时代的社会特征入手,全面剖析中国武术休闲美的构成特征,并对新时代重塑中国武术审美形象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1)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2)扩大武术教育覆盖面培养武术休闲审美能力;3)充实武术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感受力;4)举办民族艺术精品博览会展现武术媒介美。  相似文献   

19.
"审美情调"是在对现代主义艺术进行鉴赏时经常会发生的现象.对此,应该重视客体的色彩、形状特征,以及主体的"回忆-联想"机制,因为正是两者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审美震撼力转化为艺术魅力,从而让"审美情调"得以缘发出来.  相似文献   

20.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