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 《出版与印刷》2015,(3):7-10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单位快速检测论文学术独立性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8年开发完成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1、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2、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3等三个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免费提供给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社科期刊出版单位和高校使用。与此同时,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也先后开通了相似功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孔艳  张铁明 《编辑学报》2013,25(5):422-425
学术不端是世界各国都有的问题,但情况千差万别。我国近年来的学术不端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校及期刊等方面综述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介绍国内外治理学术不端的现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从坚守学术良心入手,修改版权合同,让作者提供"稿件专投承诺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定期通报制度和个人学术诚信制度,由学术期刊建立遏制学术不端的"第三类法庭"等主张。  相似文献   

3.
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发明与使用,给学术期刊的审稿把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当今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为避免和遏制学术不端,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文献检测无疑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种有效手段的充分利用,促使学术期刊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论述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帮助和便利,以及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肖骏  谢晓红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7,29(4):365-367
定量测试内容篡改和字序变更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查重的影响,发现字序更改和有无“触媒”都能极大地影响AMLC的检测结果.认为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使用AMLC及其检测结果,以达到深度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频繁出现学术不端问题,其中学术期刊是学术失信的高发领域,作者缺乏诚信固然是产生学术不端的种子,作为学术期刊诚信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编辑也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净化学术环境,本文从分析稿件处理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入手,提出加强编辑道德教育、签订诚信责任书、规范审稿流程、加强对学术不端的抽查和审查、建立编辑成长的良好机制等净化学术期刊编辑行为的措施,系统地防范可能出现的编辑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期刊编辑成为真正的科学“守门人”。  相似文献   

7.
朱银周 《编辑学报》2015,27(3):249-251
由于多种原因,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存在自身的不足,只能作为纯文字复制检测工具,对纯文字复制行为做出分析界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所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主体人员不能过度依赖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还应通过多种人工方式判别深度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隐式泛滥.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近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应该成为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山西档案》2020,(1):180-185,172
本文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74-2019)1范围本标准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所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本标准适用于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其他学术出版物可参照使用。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文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职称评审学术检索中CNKI、万方以及维普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应用,对各自比对范围、系统检测等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归纳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实际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石勇  叶靖  康锋  杨一舟 《编辑学报》2019,31(4):411-414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期刊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蔽”,给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带来了不少困惑。同时,随着全社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度重视及零容忍的态度,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一些学术不端的新闻往往很快成为舆论的焦点。以学术期刊《丝绸》为例,对近年来《丝绸》杂志遇到的作者学术不端的现象进行汇总、分析,并总结针对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期刊编辑提供借鉴,进一步纯化学术期刊的出版环境。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出版协议学术不端追责功能源于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追责权的民事权利基本法律属性.出版协议可以为学术不端追责权的存在和实施提供合法依据;可以弥补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缺失;可以赋予学术期刊调查取证权;可以形成或获取、固化证据;可以约定双方保留证据的责任,预防法律风险.出版协议还可以对学术期刊的追责活动予以限制,防止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12.
赵蔚 《中国出版》2012,(12):44-47
学术不端与学术不端检测这对矛盾产生的基础是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实施,他们的发展过程是多方博弈的结果,目前达成了动态的有利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发展的动态平衡,在法律学上明确了低于2500字或少于10%的非"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引用是合理引用。笔者建议构建一个有利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发展的环境,并强调惩戒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晴 《出版科学》2011,19(3):44-48
学术不端行为已由学术界内部问题演变成国际公共话题,引发各界的忧虑和探讨。作为学术生态系统重要环节之一的学术期刊,认识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学术期刊应当加强编辑出版制度建设,如论文版权确认制度、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文稿撤销制度、论文检测识别制度和信息通报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14.
吴娟 《今传媒》2012,(7):109-110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应用给编辑部工作甚至于整个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AMLC的应用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清理及预防了相当一批的学术不端行为,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AMLC这类检测系统的使用体会,总结出这类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以及在这种新环境下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防范.科技期刊需要重视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防范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意识,当好把关人和"守门员".编辑应采取以下措施:树立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和学术泡沫;提高服务意识,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发表周期;坚持"小同行"送审,发挥审稿专家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海波 《编辑学报》2011,23(2):103-104
分析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的认识误区,分析其原因及危害。认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通过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加强对作者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重视引文的规范著录,加强与作者的沟通等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华  崔洁 《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为充分发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的作用,有效提高期刊编辑辨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建议在使用AMLC初审稿件时,将AMLC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术的角度审视全文,具体分析判断来稿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及其程度,在使用AMLC时遵守保密原则,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CNKI和万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情况,分析这两种文献检测系统的主要检测指标和检测报告,探讨文献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前学术界一种十分恶劣的现象,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有泛滥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净化学术环境的需要,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文章从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入手,对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实践应用中的功能做了详细解读,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该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