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APEC 上海会议因其取得的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为未来留下了财富,在 APEC 历史上树立了自西雅图和茂物会议以来的又一座里程碑。本次会议发表了《领导人宣言》,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还发表了领导人反恐声明。舆论认为,APEC 向可操作性方面迈出了一大步,APEC 将因此活力大增。为了体现 APEC 大家庭宽松和谐的气氛,  相似文献   

2.
肖非 《文化交流》2002,(1):8-10
2001年10月21日,全世界的目光定格在上海APEC峰会,从20位经济体领导人身穿团花、对襟服装上,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唐装,认识了中国丝绸。 全球流行中国风 APEC峰会上唐装闪亮登场,在中国大地上吹起了一股浓烈的服装“仿古潮”,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出现了一股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1年2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经济体第一次高官会在北京召开,揭开了2001年 APEC 系列会议的序幕。10月,APEC 成员经济体代表将欢聚上海黄浦江畔,APEC 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在浦东新区召开。黄浦江畔的陆家嘴,将又一次成为世界传媒的聚焦点。1990年4月,中国宣布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相似文献   

4.
正APEC北京会议留下的,除了会议达成的各项成果,还有难得的蓝天白云。这种美丽令人神往,同时发人深思。人们关心的是,"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APEC蓝"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11月初的北京,现出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为"APEC蓝",意为转瞬即逝的美好。事实上,本次蓝天与APEC确实息息相关。环保专家指出,我们看到的APEC蓝,是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两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时隔13年后,中国2014年将再次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在美国重返亚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区"三驾马车"在区域内并驾齐驱的关键节点,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此番外交主场的对外传播,释放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区域战略思路,媒体可以从全球、亚洲和中国三个视角来记录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李妍  桂涛 《对外大传播》2014,(12):50-53
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APEC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果最丰硕的会议之一,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在亚太和全球的地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重大活动,对于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本文以2014年秋将在北京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例,探讨如何拓展重大活动对外报道的选题,分析采访编辑的时代要求,以实现于我有利的国际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APEC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果最丰硕的会议之一,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在亚太和全球的地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北京为保障会议顺利进行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到中国提出本次会议的三大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再到会议期间北京出现了久违的优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频密出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国发表了数十次重要演讲,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中国文明观"及"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直面问题,主动发声,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为对外传播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对对外传播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话  相似文献   

10.
晓柒 《文化交流》2016,(10):8-11
正G20杭州峰会期间,穿着西湖水色服装"小青荷"的志愿者成为一大亮点,他们的笑容、仪态和热情,给参会嘉宾和杭州市民留下美丽的记忆。"小青荷",取名自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杭州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谐音寓意志愿者如一朵朵正待盛开的青色荷花,亲和无边。志愿者通过层层选拔而来。来自俄罗斯、德国、澳大利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我国近年来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特别是受到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会议是否成功更加引起全球关注、国人瞩目。中央电视台全力以赴,成功地向全国全世界报道了这一重大会议。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到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仅是世界媒体所"热议"的话题,而且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在各种场合的频频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鲜活而有特色的话语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界的各种解读。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纷纷猜测,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但海外舆论对其解读却众说不一,有人对中国经济放缓充满担忧,预测通缩压力和就业压力将日趋增大,也有人更倾向观察经济放缓背后的"阳光面",对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有更多期待。在此背景下,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这次会议为海内外舆论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可以预见,由于当前经  相似文献   

14.
从事国际传播不仅要关注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还要了解国人怎样看世界。了解、呈现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可以为他国公众认识中国提供参照系,让世界听到中国公民的声音,同时为我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我们的对外传播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从广大群众中寻找"合法性"来源,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民本关怀",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态度",彰显大国气度与大国风范。而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念",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内媒体的报道。为避免误导国人,国际新闻报道从业者需要明确我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克服普遍存在的"崇洋潜意识",尽可能到事件源头去寻找、报道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9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协办的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旨为"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0余所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名学者和从业者参会。在一天的会期中,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近60位代表在4个分论坛上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与挑战,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侪互励,致知力行,为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正经过两天的讨论,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梦的世界对话"国际研讨会即将闭幕。这次会议无论是与会人员热烈参与的程度,还是会议所呈现的内容和观点,以及得到的启示,都不同程度地超出了会议组织者的预期。这次会议在不到3个月的筹备时间里,能够聚集来自24个国家的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并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我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家对中国梦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提供了价值源泉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该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文引用为研究对象,将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古诗文引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主线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引用古典名句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具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古诗文引用的方式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古典继用、灵活化用、内涵延伸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为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升国际舆论研究的理论化、科学化、专业化,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拟于2018年12月中下旬举办"当代中国与世界论坛——2018国际舆论中的中国"。论坛将邀请中央有关部委领导、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参会,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文。一、论坛主旨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同时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1月14日,"当代中国与世界——中缅智库对话会"在缅甸仰光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缅甸外交部、中国外文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共同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缅甸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对话会的主题是"赋能新时代中缅关系",来自中缅两国学界、媒体界、企业界的260余位代表参会。此次对话会在习近平主席访缅前夕举办,受到两国智库界、媒体界、企业界高度关注。中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4个分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青年一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四史"教育,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四史"教育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把握历史方位等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福建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可以拉近"四史"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区缩影。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红色文化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几种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努力学好"四史",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