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运用熵权法对北部湾6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新型城镇化水平城市差距较大,中下游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均衡;北部湾在广西区内,经济增长、经济开放、生活水平和环境建设方面有优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针对北部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走集约化道路、突现产业结构升级、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并重、加强环境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地理区位、资源或要素禀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川渝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贵州互补性不强,而珠三角地区与贵州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对于贵州的辐射带动力巨大,应成为贵州对外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但是,贵州短期内并不完全具备大量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因此,贵州应首先积极发展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并随着经济发展,全面对接珠三角地区。同时,结合区位优势,贵州北部城市应进一步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而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应成为黔中经济区对接珠三角地区的"桥头堡"和"传接带"。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部湾发展循环经济,扬弃了传统的经济方式,达到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效利用三者的和谐统一,既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又是国家、广西发展战略的需要。阐释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研究的意义,又客观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动各方参与,健全循环经济法制,在企业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生产,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青海各经济区内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东部和柴达木经济区发展相对较快,青南及环湖经济区发展相对滞后。解决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青南和环湖经济区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西宁市和柴达木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逐步实现各经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对海洋经济甚至全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基于区域旅游合作、整合营销传播、区位论、增长极等理论,结合北部湾经济区滨海旅游的现状和优势,构建"一机两翼组团"新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丰富的资源;宝贵的发展机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充足的专业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经济区,由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消除各种影响因素,推进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区位,因此,通过与江苏、浙江省之间存在着传统化、区位指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与差距比较。提出了山东发展县域经济应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切入点;树立借鉴工业化发展经济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建立品牌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县域的投入等措施,这对于提升山东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政策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征。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结合地理区位,珠三角在各个方面均高于粤东、粤西及山区。文章在探讨差异性表现的同时,为其发展设计了差异化路径,即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粤东、粤西和沿海地区实施国家在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广东省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南疆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起点低、速度慢、扶贫攻坚难度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迫切等状态,如何借助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历史契机推动自身“新四化”建设,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以喀什地区莎车县为例,重点探讨在新一轮对口援疆背景下南疆欠发达地区县域实现“新四化”建设的实践历程与途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应用区位商及空间基尼系数进行分析,以较全面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及细分行业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制定相应对策.分析得出北部湾经济区有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南宁在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及各细分产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聚集程度与全国历年上升的趋势相背离,应引起高度重视等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加快建设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产业决策,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先后顺序。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区域互补、产业基础、资金需求、环境因素等六个指标,建立了产业决策的属性模型。求解模型可得到不同产业的发展权重,依据权重指标可消除决策的盲目性。模型结果与广西沿海实际经济战略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下,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显著,未来发展活力十足,其人才需求总量增大、产业分布在改变。为满足和进一步促进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广西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模式和优势定位,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受制于其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状况。一个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是立足于资源优势,以资源的加工转换为主导、为支柱,通过用先进技术武装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资源禀赋与非资源禀赋的结合,以此放大资源效应,形成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备受国家和广西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完全构成产业集群生成动力的条件要件。因地制宜,寻找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依托信息资源发展高技术电子产业集群、依托广西铝土矿资源发展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和发展,大大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竞争实力,实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备受国家和广西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完全构成产业集群生成动力的条件要件。因地制宜,寻找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依托信息资源发展高技术电子产业集群、依托广西铝土矿资源发展加工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和发展,大大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竞争实力,实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以及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区域,其开放开发已被纳入国家战略。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促进了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经济区对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来支撑,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外向型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拉开帷幕,但其经济发展实力还相对偏弱,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需求结构不优化、要素结构不集约、城乡结构不平衡,应从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快城镇化步伐、注重改善民生等方面入手加以改善,以期有效提升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18.
从北部湾城市群"人口—土地"这一视角对其蔓延的测度与分析,发现北部湾城市群存在城市蔓延的现象,其城市蔓延的四大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开发区建设、城市交通、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将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坚持走"内涵式"增长发展道路,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完善北部湾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引导房地产投资和开发,是对北部湾城市群城市蔓延进行调控、实现北部湾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沿海后发地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依托国家政策、区位与资源优势,开放开发全面升级,经济发展呈现差异性并对港口物流量产生影响,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广西沿海成员市经济发展差异性与港口物流量之间有内在关联度,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和特点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促进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模型,使用2005~2013年统计数据,对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历经起步和发展阶段。到2010年以后进入协调阶段,发展现状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聚集已经进入突变阶段,北部湾经济区正在完成产业结构聚集,其人才聚集突变带来的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等阶段性特征,符合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体系调整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